平常
人人都经历过催眠
就是在这个原理下,催眠师通过指令与被催眠者的潜意识进行交流,在潜意识的状态下,人脑内神经元传导的速度会增快,很多潜能也会被更好地激发。而《盗梦空间》中描述的,获取潜意识当中的某些信息的确是有可能的,催眠疗法就是基于此,治疗某些心理疾病。
听起来还是很玄乎,但吴向东解释,事实上,催眠几乎人人都经历过,它很平常。
“其实催眠现象是人的一种自然适应的反应,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自然催眠现象。”吴向东举例,比如驾驶员长途驾驶就很容易遭遇到自我催眠,单调的汽车马达声会让长途司机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催眠状态。再比如长途乘车旅行,旅行途中单调、刻板的车轮转动声也会成为催眠性刺激,诱人进入催眠状态,在催眠中似乎能听到列车员报站的声音,而对其他声音则迷迷糊糊甚至一无所知。凡此种种,都是司空见惯的,一点都不神秘。
“凡是单调、重复、刻板的刺激都能诱发不同程度的催眠,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方面的体会,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功能;而催眠术则是帮助人们开发和利用自身的这些功能,为调整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服务的。”吴向东说。
提醒
没有心理疾病尽量不要催眠
催眠师既然深谙与潜意识沟通之道,那么岂不是能轻易颠倒乾坤,指鹿为马吗?如此一来,被催眠者还有隐私可言吗?
吴向东表示,这个用《盗梦空间》的防御者一角可以很形象地解释。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像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
催眠的原理就是潜意识的沟通。它跟被催眠者的动机有关,在被催眠者不排斥催眠行为,催眠师不违背被催眠者的原则时,催眠可以为被催眠者创造感觉,可以改变其心态,可以让其消极的心态向积极转变。“改变不是痛苦的,它是自然而然的。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被设定的程序就越多,我们的意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好的,不能做,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暗示,你认为有就有。自我暗示也就是一种自我催眠。”吴向东说。比如,每天女士对着镜中的自己微笑并告诉自己,我会越来越漂亮,久而久之,这种自我暗示就会形成以一种积极的催眠效果,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真的一天比一天漂亮了。但是,不要用“我要……,我一定要……”这样肯定的暗示来进行自我催眠,应该选择用渐进性的语句如“越来越”“更”等诸如此类的语言来进行自我暗示,因为一旦发现我们不是“最”的时候,这种暗示就会适得其反。
值得注意的是,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重度精神病患者就不适合,催眠过程中,这类人极易犯病,造成严重后果。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也尽量不要进行催眠,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发潜在心理疾病。此外,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也不适合催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