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行为习惯 > 正文

鼓励有方,称赞有度

2010-02-08 18:16 佚名

  鼓励多一些,称赞少一点

  鼓励是通过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去敢于尝试和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尝试和体验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父母可以尽量多地使用。

  但是过度的称赞会养成孩子的价值变成去取悦别人反而容易丧失信心。表扬和奖励让孩子凡事都依赖于别人的判断,而不是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自我评价。经常表扬和奖励孩子会促使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别人认为我做的对,我就做对了,别人认为我做的好,我就做好了。”

  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拼命努力避免犯错,而不是有机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也有些表现不好的孩子他的内心是沮丧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得到称赞,甚至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而贬低自己能力。久而久之便对自己失去信心,害怕以后再也得不到称赞,而不再努力。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觉得自己很好,学习自己做判断,肯定自我的价值,而这价值是因为我的努力和能力。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简•纳尔逊博士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是由于以下4个原因引起的,即过度希望引人注意、盲目地与父母(教师)进行较量、想报复、感觉到无力甚至绝望。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首先要了解的是隐藏在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之后才能解决他的行为问题。这时,善用鼓励策略,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称赞要具体,恰如其分

  当你称赞孩子的时候,要记得把你要称赞的具体内容说出来,而不是笼统地称赞。比如一个孩子写了20个字,你尽量不要说:“你写的真棒!”而是应该在20个字里面,挑选出那些真的写的不错的字,并且告诉孩子:这几个字写的真漂亮!自然而然的,孩子就知道了明确的努力方向。而那些笼统的称赞只会让人感觉到不够真诚,也不够真实。

  另外称赞孩子的时候切忌很夸张。明明不好的你一定要说成好的,明明是黑的你要说成是白的,那样的称赞孩子是不会领情的。所以即使称赞,也应该是朴实无华,经得起推敲的。如果孩子暂时没有出现值得你称赞的地方,你宁愿先选择鼓励而不是称赞。

  不能用称赞去控制孩子

  有些父母,称赞孩子是有明确的功利目的的。这就是明显的在利用称赞来控制自己的孩子了。

  比如今天你希望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你又怕他反对,所以你故意用“我知道你很勇敢的,会一个人自己呆在家里管好自己。”

  因了这样的称赞,孩子不能明着表示反对,但事实上,孩子内心是否真正愿意一个人单独留在家里呢?

  这时候,你不妨使用鼓励的方法更合适一些。比如你可以先问问孩子,你敢不敢一个人留在家里,如果不敢,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如果妈妈把电话号码留给你,你遇到什么事情可以随时联系妈妈,或者可以随时离开家来找妈妈。你看如何?

  这时候,孩子是有选择权,也是有安全感的,她即使真的单独留下来,也是一种自愿的的尝试,而非受你的称赞所控制的。

  如果父母想用称赞来控制自己,那就很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被拆穿了,那么就白白浪费了这个法宝,因为你以后再用它,效果也就不灵了。

  明确称赞和鼓励的目标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应该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称赞不是为了称赞本身,鼓励也不是为了鼓励本身。在称赞和鼓励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目标要朝向什么。比如你在评价孩子的一些作品的时候,如果你想重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你的评价就可以侧重于这幅作品中能够体现出创造性的一些具体内容;而你如果是想重点培养孩子的绘画技巧的,那就可以重点评价他在技巧方面的进步;如果你想重点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的,那么你就可以重点评价他的艺术表现力的。

  同样你在鼓励孩子的时候,同样也可以有重点地去鼓励他正缺少的那些品质和能力。尽量让孩子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让孩子的潜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总之,当我们在使用鼓励和称赞这两种方式的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的最终目标,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发展得更和谐更健康更快乐。这个大方向是永远不可以违背的。

  注意鼓励的多样性

  你可以选择用一些物质的鼓励,更多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精神的鼓励,而且精神鼓励比物质鼓励应该更重要。精神鼓励应该是随时的、由衷的、自然流露的、伴随或者说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

  另外除了通过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外,你还可以运用一些肢体语言,比如肯定的注视、微笑、点头、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头等动作来表达你内心对于孩子的肯定、赞许和鼓励。

  有时候一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来源: 亲亲宝宝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