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三:怀疑孩子说谎
孩子到了两三岁时,当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时,会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时成人会以为孩子是说瞎话。其实,这是孩子主观意愿的一种表达,而并非存心说谎。在“非典”时期,回家以后,人人都要洗手、换衣服。两岁多的东东也严格遵守这些卫生纪律,还时常提醒大人要这样做。但有一天,妈妈领东东到姥姥家做客,进门后东东说:“姥姥你看,我在外面玩儿的时候,哪儿都没摸。”妈妈一听急了,觉得孩子是在撒谎,就用严厉的口气质问东东:“你再说哪儿都没摸?!”东东也不示弱,说:“就是哪儿都没摸!”一看母子俩要起争执,姥姥接过话茬,让东东再好好想一想。东东想了想说:“我是哪儿都没摸。那是昨天和姥姥在外面散步,天下雨了,我和门口的贾奶奶问了好,就回来了。我这次和妈妈出去呀,天没下雨……我还是去洗手去吧,跟妈妈出去我摸外面的滑梯了,我记错了。”在经过了一翻回忆之后,东东修正了自己的论断,主动去洗手了。
可见,孩子在回忆表达时,会有记忆错位或以主观愿望代替事实的现象。父母不要一下断定孩子说瞎话,可以让孩子再想一想,或提供一些回忆线索,这样孩子就能逐渐辨明真相,避免和父母起争执。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保护孩子用语言表达的愿望。
误区四:过分责备孩子的缺点
孩子在两岁时会说话了,欢欣鼓舞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礼貌大方,对人热情。但孩子有时偏不给面子,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这时,父母就会教育孩子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礼貌。”而且会不断地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反复当面指责孩子这样那样的缺点。其实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厌恶心和自卑心。
西西有一段时间,也是出门后不理睬人,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家里人都有些急了,这可怎么办呢?姥姥看了,先给西西讲了一个关于礼貌待人的故事——— 《小猫与小狗》,鼓励西西学习故事中讲礼貌的小花猫。然后告诫西西的父母,不要总提西西“见人不叫”,“没礼貌”的事,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西西渐渐地由原来因害怕叫人而拒绝出门玩耍,变为主动要求出门,见到楼里熟悉的奶奶也主动打招呼了。
因此,在孩子出现一些缺点时,家长不要因为着急而反复念叨,强化他们对于自身缺点的意识。那样,只能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形成较大心理压力。父母可以淡化处理,慢慢地引导、暗示,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出处你:亲亲宝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