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正文

从“大头娃娃”到“结石娃娃”

2010-03-15 00:06 佚名

  早有资料表明,可从尿素中提炼而成的“三聚氰胺”,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蛋白质含量指标,因此也被称为“白精”。若坦白地说“蛋白精”是个害人的“白骨精”,那公众就很清楚啊。作为化工产品的“蛋白精”,本来就同“瘦肉精”、“苏丹红”一样,不得在食品、饲料中谋财害命乱添加的。让人气愤的是,与其他规避质检的行为不同,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反而是为了“迎合”质检,使兑了的原奶“蛋白质”含量指标“升高”,从而通过合格的检测。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从“大头娃娃”到“结石娃娃”

从“大头娃娃”到“结石娃娃”

  检测是关键的环节,环节出质量,只要把各环节把握好;反之,就是环节出问题。而原材料采购这个环节,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类似情况,在食品药品生产领域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生产玩具,采购的原料漆不合格,导致玩具不合格;药品生产,采购的添加剂不合格,导致药品不合格。企业的“环节质量意识”是怎么丢失的?

  一个成熟的企业,它一定是在考虑自己的商业利益之外,还考虑商业伙伴的利益,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考虑社会利益公共利益。而对政府监督部门来说,很遗憾,往往有着方向性偏差:不是努力去帮助发现问题,而是协助企业开脱自己;于是乎,送检的结果总是“合格”,没把骇人又害人的三聚氰胺给“抓住”。而事实上,换个角度是能够检测出三聚氰胺的,三鹿进行自检时不也查出来了吗?对食品药品质量问题,监管部门可能陷入了巨大的两难困境:查少了,真正的问题又不能解决;查多了,恰好证明质量确有问题,又怕外界说事,影响“国际声誉”。

  监管产品质量,只刮一两次“风暴”是无法治本的。从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到如今出现“结石娃娃”,可见我们对质量的监管还没有本质的提升。这是极沉痛的教训。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说,都该好好管一管“质量监管”的质量了。

推荐阅读:中消协称将助消费者依法维权索赔       江苏成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治专家组

婴儿奶粉评测报告

下一页 余下全文>>(共计2页) 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