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西·高夫等
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

遇见孩子 是新一段成长的开始

  小伙子的妈妈我了解,是个心地善良的母亲。跟儿子告别时所说的那些话很正常,每一对父母都会这么做,根本的原因嘛,就是害怕和担心。读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想起送孩子上大学时的情景,也或许这一天很快会到来。也许你的孩子才两岁,上大学还是很遥远的事,所以压根就没去想过那一天。不过,只要是做了父母的人,不管是哪个阶段,都能或多或少在上面这位母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换句话说,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大家之所以采取某一种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于害怕。

  梅丽莎、赛西和我有时候会说起那些我们辅导过的家长,其中就有这类父母。他们教育孩子,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梅丽莎说的很有道理,她觉得,如果父母因为害怕而教育子女,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孩子从家长身上学不到多少好东西,家长也起不到示范作用。出于害怕而教育孩子的父母就是被动型家长。

  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家长从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培养有心、用心、聪明且富有智慧的父母,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家长的积极意识,使他们对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始终与孩子保持强大的情感纽带。相反,假如家长一味采取“兵来将挡、来土掩”的态度,那就很难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也就变成了被动消极的个体,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了。

  在我看来,上面那位小伙子的父母就是“爱”与“怕”这两种方式的典型代表。这位父亲清醒地认识到,儿子已踏上人生的一段新的旅程,做爸爸的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呵护和照顾他了。当他凝视儿子的脸庞时,不由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岁月—儿子如何从襁褓里的婴儿开始,一天天长大,教儿子打球、骑车、背诵九九乘法表、刮胡子、开车、打领带、邀请女孩子一起跳舞……那些情景,可以说是历历在目,父亲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内心深处,这位父亲对儿子充满了爱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父爱的。

  有些家长会说,没办法啊,我们没得选择。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还有一个选择,就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但许多人却偏偏选择了害怕,故事中小伙子的妈妈就是典型代表。在这本书里,我们会反复强调一点,就是做父母的应该对自己宽容一些。为人父母,孰能无过?上苍仁慈,即使父母有时犯错,也能获得谅解,就好比教孩子学骑自行车一样—摔倒了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再来一次。

  做一个有爱的家长就跟骑车一样,一旦摔倒了,就要总结一下此前哪里做得不对,然后再试—是不是太靠近路边的堡坎了?是没有及时刹车的缘故,还是没抓牢扶手?要不下次争取换一种骑法看看?若想休息一会儿也可以,每个人累了都得休息,停下来喘口气,换个角度,准备好了再出发。

作者其他文章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