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谨
亲子专家,家庭关系专家,资深国家心理咨询师

杨谨:读懂宝宝需求 亲子关系更紧密

  父母了解孩子的这些基本生理需求,还远远不够。很多父母把孩子对自己的需要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方面的需求:吃饭、穿衣、买玩具等,却往往忽略了孩子最大的需求,即情感上、精神上的需求。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一切听从自己,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花费应有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满足孩子对自己的依赖需要。试想一下,你给予孩子的是否真的就是孩子需要的?高档玩具也许并不是孩子最需要的玩具,而那些简单组合式的玩具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家长的包办代替并不能真正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每个孩子都有特定的需要,如拥抱、吃奶、抚摸等。有些孩子只要得到适当的安抚就能满足;有些孩子却要时常抱在怀里才会减少哭闹。根据孩子的适应性、情绪状态、趋避等表现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气质类型,其一,容易型:这样的孩子容易适应环境,情绪愉快,可以主动和周围的人交往。其二,困难型:这样的孩子较难适应环境,负面情绪多,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消极。其三,迟缓型:这类孩子适应环境缓慢,情绪反应一般,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逐渐活跃起来,俗称“慢热型”。由于气质类型的差异,孩子对关注、爱抚和刺激的需求平也不同。如果得到了满足,他们就能在身心发展上发挥最大的潜力。那么,孩子究竟有哪些心理需求呢?

  被爱、被接纳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传统的育儿经验告诫我们:不要对婴幼儿的哭闹立即做出回应,否则会把他惯坏。但我觉得,每一个母亲出于天性,都无法做到,总是孩子一哭闹就立马又哄又抱。事实证明,那些在出生头几个月,哭声得到妈妈积极回应、需求总能得到满足的宝宝,在1岁多时,其语言表达和认知沟通能力比那些妈妈反应迟缓或哭声根本得不到妈妈回应的宝宝更强。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哭泣等需求信息置之不理,将破坏孩子和父母的信赖关系。因为对于思维意识尚未建立的宝宝,哭泣是他们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父母对哭泣等需求的敏感度会影响宝宝今后是否能形成一种好的性格特质,若父母对宝宝的各种行为迅速地做出回应,能及时发现宝宝的问题,从而更能读懂宝宝发出的需求信号,增加对他的了解,加深亲子间的默契,亲子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同时,父母的及时回应也能让孩子感到自己总是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有助于孩子变得更加温和。所以,响应孩子的各种需求不仅不会宠坏他们,还能让他学会如何有效地沟通,而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各种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时,他就会安心地信赖周围的一切。即使有时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但父母的回应至少令他知道自己没有被人忽视。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非常爱他。父母一定要把爱表达出来,让孩子能真正体验到、感受到。只有能感受到爱的孩子,才会学习如何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活。

  孩子需要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小孩喜欢有同伴、有父母、有家庭。当孩子觉得自己受到冷落时,可能会很敏感地认为大家都排斥他,都看不起他,产生“大家都不喜欢我”“妈妈爸爸常常吵架,是不是讨厌我了?”“这个家好像不是我的”诸如此类的感觉。久而久之,他就会对家庭和集体产生排斥心理。

  孩子还需要自尊心和成就感。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父母应多给予孩子表扬及鼓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相信自己的能力。当儿童第一次体验到成功的滋味时,父母适当的鼓励会成为促使他继续去尝试的主要动力。

  另外,孩子还有满足好奇心的需求。儿童对于他不曾看到过的或不曾听说过的事物,会主动去问、去摸、去看,这样就产生了学习。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父母要给孩子灌输相应的规则。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情时,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才能体会到自由成长的秩序感。

下一页 余下全文>>(共计2页) 2/2
作者其他文章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