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佝楼病怎么治?家长若发现孩子有多汗、枕秃、发育迟缓等症状,应该考虑为佝偻病,需仔细观察孩子症状并及时治疗。治疗佝偻病有许多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孩子补充维生素D。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中药疗法来治疗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较常见的营养性缺乏症,以钙磷代谢异常及骨样组织钙化不良为特征,严重者发展成骨骼畸形。本病主要见于两岁以下婴幼儿。北方地区冬季较长,日照短,佝偻病发病率高于南方。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发病率逐年降低,且多数患儿属轻症。
1、脾肺气虚证
【证候】形体虚胖,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多汗,发稀枕秃,囟门开大,肌肉松弛,大便不实,面色少华,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健脾补肺。人参五味子汤。主要药物:党参、白术、茯苓、五味子、麦冬、生姜、大枣,炙甘草。自汗盗汗者,加浮小麦、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大便不实者,加山药、扁豆、莲子肉健脾补肺;夜寐哭吵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养心安神;易反复感冒者,加黄芪、防风补气固表。
2、脾虚肝旺证
【证候】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发稀,多汗,纳呆,易惊易惕,甚至抽搐,囟门迟闭,齿生较晚,坐立、行走无力。舌淡,苔薄,脉细弦。
【治法方药】健脾平肝。益脾镇惊散加减。主要药物:人参、白术、茯苓、朱砂、钩藤、灯心草、甘草。体虚多汗者,加五味子、龙骨、牡蛎生津固涩止汗;夜间哭吵者,加栀子、竹叶、夜交藤清心安神;睡中惊惕者,加蝉蜕、珍珠母息风镇惊;反复抽搐者,加全蝎、蜈蚣祛风镇痉。
3、脾肾亏损证
【证候】神情淡漠,面白光虚烦,多汗肢软,头颅方大,出牙、坐立、行走迟缓,鸡胸龟背,肋骨串珠、外翻,下肢弯曲,或见漏斗胸等,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补肾填精。补天大造丸。主要药物:人参、白术、当归、酸枣仁、黄芪、远志、白芍、山药、茯苓、枸杞、紫河车、龟板、鹿角、熟地黄。
小儿佝偻病最初往往表现为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烦躁不安,夜间容易惊醒和多汗,在吃奶和哭闹时出汗更多,有时连枕头也会被浸湿;接着会出现骨骼发育方面的病变,例如头颅按上去有乒乓球那种弹性感,方颅,前囟门大而闭合迟缓,头后枕部的毛发稀少,牙齿的萌出和坐立、行走也迟于正常婴儿。
小儿佝偻病患者胸部骨骼可表现为肋串珠,每一根肋骨的某一部位隆起粗大,纵向摸上去有如串珠,肋外翻和鸡胸;倘若孩子在佝偻病活动期时久坐、久站,还可能引起脊柱弯曲和下肢出现O形、X型腿;上肢表现为腕部的尺、桡骨远端呈圆钝面肥厚的“手镯状”。
出汗多,有枕秃,不一定就是佝偻病。许多家长照本宣科,以为孩子只要枕秃或夜间出现汗多,就一定是缺乏维生素D。其实孩子爱出汗,还有其他原因。孩子在白天活动量比较大,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代谢旺盛,转入睡眠时,人体进入基础代谢,但孩子的植物神经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只能从代谢旺盛渐渐过渡到基础代谢,所以体内大量的热能会以出汗的方式释放出来。
如果孩子的出汗现象在入睡后1~2小时逐渐消失,可视为正常。由于头部出汗多,孩子睡觉时不太舒服就会出现摆头现象,枕部便会出现脱发圈。因此,出汗多、有枕秃的儿童不一定都是佝偻病。大家要注意,典型的患有佝偻病的小儿常常是整夜出汗,上半夜换衣服后,下半夜衣服仍然是湿的,而且出汗有酸臭味。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需要和其他情况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精彩推荐:
李洁玲
伊丽莎白妇产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
李洁玲
伊丽莎白妇产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