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区别强化
区别强化理论的依据是斯金纳的白鼠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个类似箱子的装置,在箱子旁边有个杆子。箱内的白鼠如果压下了这个杆子,一颗食物就会落入离杆子不远的食物盒内。一只饿鼠在斯金纳的箱内停了许久,仍然没有任何压杆反应的迹象。
这时,为了让白鼠有动作,并且学会压杆的行为,斯金纳把所期待的行为分为若干个阶段,使白鼠逐步达到各阶段所设定的标准。假如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许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只有当它的头朝向杆子时,才能符合斯金纳的期望,这时立即就有食物落入食物盒内。这种奖励会强化白鼠朝向杆子的反应动作,而其他动作相对逐渐减少。下一步要奖励的反应是白鼠更接近杆子,其次就是碰撞到杆子。最后只有压杆的行为,才会获得食物的奖励。
这个实验就是行为塑造的经典实验,可以塑造所期望的行为。如果从反面来看这项实验,又引导出另外一个策略——区别强化。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开始时,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但只要头朝向杆子时就可以获得奖励。经过数次后,头朝向杆子这种行为逐渐增多,其他错误行为慢慢减少;其次缩小奖励的范围,要白鼠朝向并移动杆子,最终出现压杆的行为。
同样,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道,并非立即要求儿童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而是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孩子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境,这种策略就是区别强化。我觉得这个妈妈很了不起。从她的成功经验中,我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
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 ,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千方百计让他不断出现好的行为,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反之,你想让孩子改掉什么样的坏习惯,就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让他们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
用递减法减去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像戒毒的过程。有一年,我到阿姆斯特丹参访,发现有的商店卖毒品。我很奇怪:“全世界都在戒毒,你们怎么卖毒品呢?”荷兰人说:“我们是卖给那些戒毒的人的,戒毒不能马上戒掉,我们允许他们微量吸毒,只要凭一个证,就可以来买,这样让他逐渐减少吸毒量,最后戒掉。”这就是递减法。
我想,坏习惯就类似毒瘾,要用递减法去矫正。当一个人的坏行为比原来次数减少,就可以容许他甚至奖励他,一次比一次少,直到成功。
当发现孩子某个坏习惯比较顽固的时候,如果总是批评等于是强化,不如暂且视而不见,去培养一个好习惯。如吴剀教授所说,采取“以优替差”的策略,同时还可以消除坏习惯的根源。比如,孩子乱花钱,兜里钱多就容易乱花。如果改为只给十块、五块,并逐渐减少,乱花钱的习惯就能逐渐改变,最终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本文来源于《习惯决定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