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一、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所以,当孩子说“我自己来”时,就让孩子自己来。当孩子想要“干些什么”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干。这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萌芽。
二、相信孩子的能力,鼓励孩子
妈妈的赏识是对孩子最好的激励。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当发现孩子的独立行为时,要适时送上称赞,强化孩子的自立行为。
父母往往会小觑自己的子女,并具有希望代替孩子处理一切事务的倾向。如果妈妈事事包办,孩子就会懒于动手动脑。事实上,某些事孩子一个人也是足以做到。这个时候,你给予孩子多大的信任,孩子就能够承担多大的事情。为了不使相信、关注自己的父母感到失望,且希望独自完成相关事宜借以获得父母的认可,孩子会为之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所以,妈妈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即使遇到困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你懂得如何鼓励孩子吗?
三、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为其分配任务
与其妈妈一一照顾周全,莫不如让孩子自己找事情做并完成。但是,孩子的年龄小,社会阅历有限,无法具备得心应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妈妈有意识地教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务交给他独自处理,并观察孩子的完成情况。但是,倘若把超出该年龄段承受能力或是极其复杂的事务交付给孩子,则很有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在培养孩子的自立性时,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因素。倘若孩子在独立完成任务时遇到了困难,妈妈要让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直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孩子,而是用心听孩子的想法,再给孩子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不断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并为孩子的独立做好准备
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将来势必会拥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速度给予与其年龄相符的待遇,让孩子逐渐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独立做好准备。孩子完全不能自理的时候,妈妈的照顾无可厚非,但要意识到,照顾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做事,以帮助孩子掌握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所以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培养孩子独立活动的能力,对于孩子力所能及之事,妈妈决不要包办,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独立的习惯。
五、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
妈妈要在着装、购买零食、挑选玩具等方面给孩子选择的机会,除重要或危险之事由妈妈做主外,其他无足轻重的琐事应让孩子自己作出决定。如果因孩子太小不易作出决定或是对孩子感到不放心,妈妈可以提出几个选项供孩子选择。
六、要鼓励孩子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妈妈教育孩子的目的,因为孩子最终会离开妈妈,走向社会。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会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小时的候,妈妈就要重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比如,家里的电视突然没有影像了,孩子问妈妈是什么原因,妈妈可以不用直接回答他,而是鼓励他自己去发现问题。或者他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检查了插座、开关后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了。当然这个要在家长确保宝宝的用电安全后才能进行。总而言之,在生活中尽量亲自动手,能使小孩养成自立的好品质。
妈妈喜欢把已经长大的孩子,当小孩子一样来对待,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什么都不会。其实不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会越来越有能力去处理自己的事情,独立意识也会增强,妈妈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才干。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不宜对孩子包办太多,要积极引导孩子自主独立的意识,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通过家长长期的培养和引导,才能锻炼孩子良好的独立性,让孩子长大以后更好地走进社会。
家长必读:家教类书籍推荐
《爸爸学校》书籍连载
《妈妈学校》书籍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