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行为习惯 > 正文

妙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012-03-07 09:42 佚名

  责任感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现在很多父母过多地关注孩子的智力和身体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孩子责任感方面的培养,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

  当今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主要与成人交往,受到成人的呵护、溺爱,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需求,缺乏责任感。所以,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依照孩子的年龄段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很多家长常常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没有责任心的表现,并为之感到头疼。其实,每个孩子在幼儿阶段就都曾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如幼儿自己要求独立吃饭、试穿衣服、手脏了自己洗等,这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

  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时期,为自己的孩子在不同年龄时制定不同的劳动任务。这样不仅让孩子得到了劳动的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和愿意承担所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因为,这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前提,社会不会接纳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1、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措辞要准确,清晰地传达任务与要求。

  3岁孩子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难以理解一些比较笼统和概括的词汇,例如 “把玩具收拾好”对3岁的孩子来说就比较模糊,什么是收拾好?怎样做才算收拾好?妈妈可以把要求描述得便于操作,例如“汽车该回车库了”、“画笔和笔帽是好朋友,不要让它们分家”、“积木宝宝该回家了,要不然就丢了”……其实都是把玩具放回原来的盒子、箱子或柜子里,但这样的要求很具体,也很有趣。

  2、对于五六岁的孩子:用“我式句型”说话,唤醒孩子的责任意识。

  这一年龄的孩子自我认识水平提高了,喜欢用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长大了。大人不要以为孩子都懂事了,应该说到做到,所以常常用“你式句型”来命令孩子,例如“你最好……”“你应该……”“你总是……”,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不利于他自觉地履行责任。如果换成“我式句型”,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更容易唤醒他的责任意识。

  “我式句型”的基本结构是:“当……时候,我觉得……”

  “当……时候”表示家长发现的问题,“我觉得……”传达家长的感受,说明孩子的行为结果对家长造成的影响,使他自己意识到不适宜行为的后果,以此增强他的责任意识。

  3、对于六七岁的孩子: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提高孩子的责任水平。

  孩子的品德按照从近及远的顺序发展,他先学会对自己、对同伴和家人负责,然后学会对集体和社会负责。对社会负责是比较抽象的,家长只讲大道理效果不好,要带孩子观看和参与公益活动。可以跟孩子一起看赈灾、义演、义卖、捐助的电视或图片,并跟他仔细讲这是怎么回事,鼓励孩子伸出自己的小手为公益事业绘画、签名或捐赠,这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结语:不管多大的孩子,责任感的发展都是认识先到位,行为稍滞后,这是因为孩子预见事物发展结果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比较弱,这时大人不要直接给孩子一个唯一的行为后果,而是给他提供两个以上的选项,提高他的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感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父母的指导,孩子是很难懂得这点的,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必须让他们习惯于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