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 > 正文

妈妈讲鬼故事吓出儿子心理障碍,家庭教育方式要正确

2012-02-07 16:46 zhengxinxin A+

  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共性。儿童教育学家认为,多听多读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使孩子的语言优美流畅。大量的实践证明,故事可以扩大孩子的诃汇量,掌握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比这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灵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地利用讲故事这一手段,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语言理解能力,更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1、故事选择要有针对性。

  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及此年龄期孩子的表现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故事。孩子在发育过程中;总会表现出特定的年龄特征。比如,你会发现,一段时间内,孩子喜欢挑食,愿意接受陌生人的东西等等。此时可以对症下药,选择与此类特征有联系的故事篇目。通过讲述《小红帽》、《白雪公主》等故事,教给孩子一些常识性的自我保护能力。发现孩子吃饭爱撒饭粒,就可以讲《漏嘴巴》的故事,教育孩子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针对孩子的特点有选择性地讲故事,符合孩子的兴趣,比单纯说教更有说服力,而且不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故事讲述要有感染力。

  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不能照本宣科,应付了事。要求在故事的讲述中,用情绪去渲染故事气氛,语言要有感情,遇到不同人物的对话,音调要用高、低、粗、细来加以区别。为强化故事氛围,还可以加以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要以高度的热情,带孩子进入故事情节中。

  讲故事还要注重节奏感。平淡、没有起伏的讲述会让孩子觉得乏味,失去听故事的兴趣。因此,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讲述主人公苦恼时,放缓语速,让孩子有时间细细品味其中的感受。在故事的特定阶段或转折处,可以稍稍停顿,让孩子的思维快速地运转,去预想即将发生的事情。碰到一些新词语,还可以为其解释,这可是你的孩子积累词汇的好机会。这样的讲述,加深了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帮助孩子区分善恶,达到教育的目的。

  3、故事结尾要有艺术性。

  为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当故事的矛盾冲突达到高潮时,要适时引导:“结尾会是什么样呢?”留下悬念,给孩子充分思考的余地。对孩子的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如果和故事的结尾差不多;就应说:“你真聪明,就是这个样子的。”如果和故事结尾有出入,就说:“你的结尾比故事本身还好呢!”还可以与孩子玩故事接龙的游戏。

  如何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因此,家庭教育的正确性十分重要。

  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家长要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首先要克服自身的“异常心理”,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识到孩子是独立个体,是社会成员,要按照“社会要求”去培养,才能保证子女今后适应社会发展。要爱而不宠,养而不娇。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对子女教育不要脱离实际,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心理现象及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在家里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形成烙印。目前,有些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任性、一切以个人为中心。分析根源多半是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所以家长教育孩子需要更多的理智,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

  加强与学校间的沟通。家长要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商讨、制订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要了解学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因此要与学校保持联系,加强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父母以身作则。家庭就是一所小学校,孩子从出生到成人,生活在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家长的影响与教育。家庭教育看上去没有学校教育那样有全面的教材,但是父母的言语、行为、习惯等等,实际上就是家庭教育的教材,孩子对父母的言语、习惯、行为的观察与模仿,实际上就是家庭教育的作业。为数不少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很少顾及到自己的言行,想干什么,想说什么,从不因为孩子的在场而有所收敛。他们期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把自己的恶习接力棒式地传给了孩子;他们要求孩子不能做什么,不能说什么,却管不了自己的言行。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言行管起来,只有谨言慎行、身教重于言教、言而有信、堪称师表的父母,才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下一页 余下全文>>(共计2页)

本文导航 文章导航

生完孩子的头两年,看完请别哭…

万名三甲医生 用心呵护宝宝健康成长

胎儿每周发育过程图

你是合格的妈妈吗?10道题目测出来

相关文章频道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