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艺术特色 > 正文

乐器是4、5岁孩子的“大玩具”

2011-12-16 12:00 佚名

  “朋友的孩子都在学钢琴,说学琴像学英语,越早越好。想想宝宝才三岁多,学琴有什么好处呢?再算算成本投入,更有点犹豫。”

  “女儿今年正好4岁,闹着要学钢琴。我也不反对,不过家里老人说女儿手指短,不适合学琴,学琴也太苦。弄得我蛮郁闷的,难道学钢琴的孩子个个都手指长长的?我女儿想学钢琴这条路注定不可行?”

  “我儿子快6岁了,今年学小提琴。刚开始他很兴奋,可现在只要一拿琴就不高兴,拉两下就开始闹。我也不指望他成名成家,只希望他学得快乐一点,同时培养点素养。学琴是不是不逼就学不成啊?”

  现在,各类培训班如雨后春笋,音乐类的更是受到家长追捧。音乐对孩子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开发早就被众多家长认可,他们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让孩子学一种乐器。

  见多识广的年轻爸爸妈妈们,现在已经很少纠结于要不要让孩子考级这样的问题,大部分爸爸妈妈们都是希望孩子学个乐器,培养点音乐感受。但是什么时候让宝宝开始练琴,是不是不逼就不能成功这样的问题,仍然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最近,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王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致表示,孩子学乐器最早不能低于4岁,而且此时乐器仍然必须承担大玩具的角色,而不是让孩子学技巧的工具。

  孩子学乐器不能早于4岁

  对孩子早点进行艺术教育,接触乐器,可以让孩子较早体验到艺术的美的愉悦和美的熏陶。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形成积极影响,让孩子将来的生活更加丰富。

  但是让孩子越早接触音乐越好,指的是让孩子多听愉悦的音乐,不一定非得古典乐,摇滚、流行、爵士等都可以让孩子接触。因为国内外的研究证明,2-6岁阶段,孩子的听觉能力会从一个较低的水平迅速发展起来,通过多听音乐,可以培养孩子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节奏感,对于这种或那种乐器独特声音的感情,甚至可以逐渐训练起孩子对于声音的分辨能力。

  但是,在2到6岁这一阶段,他们的手指肌肉发育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涉及“技巧”的系统训练,最好在四五岁之后。在这之前,即使让孩子接触音乐,也应该是娱乐性质的,让孩子把乐器当做一件大的玩具,慢慢培养兴趣。因为过早进行技术训练,让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做一些无法做好的动作,就好比让瘦弱的孩子挑重担,让他自己跟自己较劲,很容易使得孩子产生挫折感,进而影响自信心和兴趣。而且国际音乐教育领域也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过早的技术训练反而会妨碍孩子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钢琴最适合当入门教具

  客观上,在乐器学习过程中,手脑眼并用,会使得孩子在协调性等方面形成一定优势。在幼儿园里,你会发现,学过琴的孩子,皮球拍的就比没有学过的孩子好。如果说,学一种乐器对孩子来说是一门“必修课”,那难免言过其实。但是如果是乐器入门的话,首选钢琴。

  王瑞教授称,钢琴不用背、不用抱,不会给幼儿身体上造成负担。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钢琴有固定的音高。很多其它乐器,如果孩子的手势不到位,或者气息不够,他演奏出来的音肯定就会差那么一点。至于钢琴,即使是幼儿的手指摁下去,他也就能听到标准的音高。这对于听力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以及培养声音分辨能力的儿童来说,极为关键。

  孩子不爱学,家长和老师应及时“检讨”

  不少家长谈到学乐器时,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学会一件东西怎么会不需要逼呢”,甚至有家长说“每天练琴,孩子都会哭,但是哭完了还得练,哭也不许离开琴凳”。

  两位教授表示,孩子出现厌烦情绪是正常的,但需要被及时转化掉。仅就处于音乐入门阶段的孩童来说,他们和音乐的互动过程应该是快乐的,享受的。也许会有人以郎朗作为“逼”成功的例子,但这绝不是普遍规律。

  专家认为,如果孩子出现哭闹现象,一定是什么环节出错了,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检讨”:也许是家长上课前的几句“必须”、“应该”把孩子给吓住了,让他产生了抵触感;也许是老师在让他做他现在很难做到的事情,他觉得太难;也许是他心里惦记着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已经开始播了……如果孩子实在闹,不如就让他停下来。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在规定时间内练好一首曲要重要得多。他有兴趣的话,慢慢会自觉对自己弹出来的声音有要求。“至于一些极端家长在传播的自己孩子成功拿到什么奖靠一年打了多少个耳光,所有的家长听都不应该听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

  此外,幼儿的厌烦情绪,也可能跟家长乃至教师的“功利化”有关。因为一些家长一上来往往就拿孩子“会弹点什么曲子”、“能弹新曲子了吗”等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成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周海宏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我常常接到家长的咨询,发现他们对待孩子学琴方面,专业和技能要求太高,最纠结的就是“孩子最好几岁学”、“哪里的培训班最好”、“什么样的老师最好”、“怎么练效果最好”、“什么时候才能弹到这个阶段的最好程度”……这一堆和“最好”相关的问题,反映了家长过于功利的心态,其后果往往是让孩子学了一门“技术”,而“恨”了一门艺术。

  学乐器就像是学说话

  让入门阶段的孩童一上来就读谱、弹曲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违背孩子学乐器规律的。学一种乐器应该就像学语言一样,也要遵循听——唱——弹——读的规律。先引导他充分感受到他听的声音,自己唱出来,然后过渡到让他学习把自己听到的在钢琴上弹出来,再引导他把这一段曲子对应到琴谱上。这种兴趣驱动的、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在入门阶段,不妨就让孩子多弹弹他会的曲子,这样他会越弹越有信心、越懂得享受。等到八九岁左右,那时他们生理和心理条件发展到足够成熟的地步,那时再让他钻研技术,你会惊讶:他们学得如此之快。

  还有一些家长纠结于孩子手指短,是否就失去了学乐器的机会。王瑞表示,只有在非常专业的演出上,在难度极高的曲子上,手指的张度不够才会体现出一些区别。家长对这一问题的考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理念。学艺术,最忌讳急功近利。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不能都指望着他成名成家,培养他的审美能力乃至内在气质、让他成为一个终身享受音乐的人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如果手指长,无疑具有一定优势。但手指短,也毫不妨碍孩子在琴键上弹奏出美好的音符,不妨碍他演奏出动人的经典乐章。在入门阶段,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孩子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引上轨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