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善意”的话,“绝对”不能说
“你是个男孩子,应该坚强些。”这句话在心理专业人士看来,会对灾难的幸存者带来更深的伤害。
类似这样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忌语还包括:
“你能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
“你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你会走出来的。”
心理专家解释说:“‘你能活下去已经很幸运了’、‘你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你会走出来的’……当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可能我们以为这是对幸存者的帮助,而实际上带来的是一些负面的影响”“譬如,‘你能活下已经很幸运了”,这句话看上去是一句善意的安慰,而实际上是我们站在主观的角度来说的,并不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你想一个孩子活下来,之前相当于他整个世界的爸爸妈妈都没有了,只有他无助的活着,他怎么还能算是幸运的呢?”“再比如,‘你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这句话是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甚至许多媒体都提到的,但是这句话背后是孤独,是对苦难的暗示,继续未来的生活那将是一种多么残酷的现实。”
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言语去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呢?
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对突发的灾难,我们可以诚实、直接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要隐瞒或欺骗孩子,不需要告诉会让孩子恐惧的细节,但在告诉真相时,要学会选择恰当的时机。比如,在面对亲人伤亡时,大人应帮助孩子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以适合他们年龄的方式去解释,避免在解释死亡时用善意的谎言。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向孩子解释,“某某永远地睡了”、“某某旅行去了”,虽然避免了死亡二字,但这会让幼儿理解为睡觉、旅行皆与死亡有关,造成不敢睡觉、害怕旅行,或老是抱着亲人会回来的期望,以致常常魂不守舍。“某某病了,然后去世了”这样的说法其实也并不很科学,孩子会将医院、生病直接与死亡联系起来,相信自己生了病也会死去。因此,最好将真相道出,比如“某某得了很严重的病,受了很严重的伤,治疗不好所以去世了。”这样一来,孩子能理解不是所有的疾病、受伤都会死亡,长大之后也不会造成太多心理上的阴影。
在生活上,尽快恢复日常的生活,尽量遵守孩子平日的生活规律,如按时就寝、安排每日游戏时间,认真听取孩子的诉说,倾听他们有关噩梦的描述,理解儿童的恐惧,并引导他们看到事情积极的方面。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培养孩子练习自言自语,说自我鼓励的话语,让他们能为自己找个心灵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