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库>低氧血症>预防保健

预防保健

  1、掌握拔除气管导管的指征

  术后早期,呼吸功能改变很小,拔除气管导管后病人舒适,减少了术后管理的复杂性。一般病人只要通气量、吞咽和咳嗽反射良好,体温36℃以上, 无寒战,循环功能及其它生命体征平稳,肺活量大于10ml/kg,吸气力大于2.66~3.33kPa(25-0~25cmH2O),即 可拔除气管导管。此外,病人的意识状态和感知能力的恢复可作为气管拔管的重要条件, 但 不是必须的, 具体视病情和特殊需要而定。

  2、留置气管导管的管理

  苏醒延迟、昏迷、吞咽中咳嗽反射不健全、通气量不足和需用机械通气的病人,术后应留置气管导管,有利于进行有效通气和吸引分泌物,减少误吸的危险,对老年人、咳嗽和吞咽能力减低者特别有益;也便于应用机械膨胀气道,预防肺不张。留置经鼻气管导管更为妥当,乐于为病人接受。气管套囊最好采用低压套囊(囊内压不能超过3.3 ~ 4.0KPa) ,以免影响气管粘膜血运(正常气管粘膜毛细血管灌注压为4.3~ 8.0kPa) 和局部气管粘膜损伤甚至坏死。病人难于耐受尤其留置经口气管导管者,可适当辅以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或苯二氮卓类药,让病人处于浅睡眠状态, 以增加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

  3、维持呼吸道通畅的基本方法

  (1)下颌前推法(推下颌法):与头后仰、开口相结合,又称三合一气道开放法。急救者在病人头侧,用双示指置于病人下颌角处,将下颌前推同时使头后仰;用双拇指轻推下唇使微张。

  (2)抬(提)颏法:急救者在病人头侧,一手的四指置于病人颏下, 将颏向前向上抬起,并使病人头仰,拇指轻拉下唇,使口微开;另一手置于病人前额协助头后仰。

  (3)抬颈法:急救者一手置于病人颈下,使颈部抬升;另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头后倾。但此法并无抬起下颌的功效、开放气道的作用不够完善,急救者的手臂易力不感支。

  (4)器械辅助:常用的有口或鼻咽通气道、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内插管甚至气管切开和气管造口。

  4、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基本方法是翻身、拍背、咳嗽、雾化吸入。

  5、支气管痉挛的解除

  主要用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如氨茶碱、二羟丙茶碱,有松弛气道平滑肌、抑制组织胺释放作用。如氨茶碱静脉注射负荷量5.6mg/kg,20min 滴完, 以后按每0.2~ 0.8mg/ kg•h 的维持量静滴,血药浓度保持在10 ~ 20μ g/ml。吸烟者剂量酌增,而老年、慢性肾功能障 碍者酌减。血药浓度大于20μg/ml 可致中毒,表现为心动过速、快速性心律失常、呕吐甚至惊厥(>30μg/ml) ,用药时最好监测心率、心律和血药浓度。其它尚选用抗胆碱药如异丙阿托品(ipratropine) 、选择性β2 受体激动剂如沙丁醇(舒喘灵,sulbutamol)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发生呼吸衷竭倾向者应施行机械通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