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 > 其他 > 健康库

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系指直径在15~20毫米以下的脑深部小梗塞的总称。因梗塞的血管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等。

腔隙性脑梗塞的原因

导致腔隙性脑梗塞的原因有许多,以下总结了比较常见的一些病因。

1、年龄。60岁以上腔隙性脑梗塞多见,4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其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性增加约1倍。

2、心脏病。各种心脏病常并发心律失常或心衰致心排血量减少,进而脑血流量减少,诱发脑血栓形成。

3、高血压。高血压是本病的直接原因。据相关报道,腔隙性脑梗塞伴发高血压者为90%,国内文献报道介于66.8%~82.4%之间。在高血压作用下,脑微小动脉某些节段发生脂质透明变性、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微细粥样硬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脂质透明样变引起腔隙性梗塞。

4、栓子栓塞。心脏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栓子脱落也可造成脑深部的腔隙性梗塞。Pullicino等报告33%脑深部腔隙性梗塞病人,其病因来源于心脏或颈动脉栓子栓塞。

5、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糖尿病可引起脂质代谢障碍,产生广泛的血管变性,从而加速、促进小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功能及体内抗凝血作用异常。糖尿病引起的毛细血管病变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是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有力预报因素,据相关报告显示28.95%的脑梗塞患者于发病前1~5年先后发生TIA。

隙性脑梗塞是老年人易患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致死率虽没有脑出血那么高,但它致残率却远远高于脑出血。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其原因详细进行分析。

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

1、治疗原则

(1)对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发病的治疗。

(2)抗凝治疗。

(3)血管扩张剂。

(4)降血脂、降低血粘度。

(5)血管手术,切除血管内膜和硬化斑或血管扩张成形术。

(6)对症治疗及合并症的治疗。

2、用药原则

(1)大多数病人应用阿司匹林、藻酸双酯钠、活血素口服液、潘生丁等药物。

(2)力抗栓(Ticlid)是更为有效的新特药物,对于有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人要及时予以治疗。

(3)肝素静脉滴注或新近报道应用的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尿激酶等溶栓剂可用于近期起病的病人。

(4)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帮助降低血粘度,血管扩张剂(硝苯比啶、烟酸等)根据具体病人慎用。

3、特色疗法 — 多维磁电三通三补疗法

(1)精准检测:检测血脑屏障是否通畅。全数字彩色经颅多普勒彩超通过对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检测为后续治疗脑病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

(2)物理治疗:针对具体病种激活脑细胞。产生强大的激活功能,将人脑中沉睡的休眠脑细胞迅速激活。

(3)中医辩证治疗:注入新营养,延长脑细胞活性。一个疗程即可看到明显的效果,全国已经有2万多例脑病患者受益。

(4)权威专业的康复锻炼:缩短康复时间,防止病情复发。权威专业的康复锻炼指导及饮食调养贯穿始终,大大缩短了患者康复时间,防止病情复发。

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大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偏瘫等局灶体征。也有少数临床无局灶体征者,或者仅表现为头疼、头晕。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决定于腔隙的独特位置,具体介绍如下:

1、运动性轻偏瘫。为腔隙综合征中常见类型,占60%。产生轻偏瘫,而不伴有失语、感觉障碍或视觉缺损。病灶多在对侧放射冠、内囊、桥脑或延脑。

2、感觉性卒中。也是常见腔隙性脑梗塞类型。病人主诉一侧面部与肢体有麻木、牵拉、发热、针刺与沉重感。无偏瘫、偏盲或失语等,检查时多为主观感觉体验,极少有客观感觉缺失体征。感觉在正中线无交叉,病灶在对侧丘脑腹外侧核。

3、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严重的构音障碍,可伴有吞咽困难,病灶对侧偏身共济失调,上肢重于下肢,无力与笨拙,手的精细运动欠灵,指鼻实验欠稳;可伴有中枢性面瘫、舌瘫与锥体束征。病灶在桥脑基底部上、中1/3交界或内囊膝部及前肢。

4、济失调性轻偏瘫。共济失调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伴有锥体束征。共济失调不能完全用无力来解释。病灶多在对侧放射冠汇集至内囊处或在桥脑基底部皮质桥脑通路受损。

5、感觉运动性卒中。表现为感觉障碍比瘫痪重。是丘脑腹外侧腔隙累及邻近内囊后肢,而在纯感觉卒中基础上加上中等度偏瘫,以后病情好转时仅遗留纯感觉性卒中。

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所以出现类似症状时一定要谨慎及时就医检查。

腔隙性脑梗塞吃什么好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要做好饮食保健工作,就要在日常的饮食上注意以下几点:

1、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动物脂肪,使P/S比值达到1.8以上,以减少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每人每日25克,每月在750克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的胆固醇,每日每人应在300毫克以内,也就是说,每周可吃3个蛋黄。

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体重也会下降,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

3、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用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

4、应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随着饮料工业的发展,各种含糖饮料不断增加,当地多饮用含糖饮料后,体内的糖会转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仍然会增加体重、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滞度,对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的恢复极为不利,所以也要控制饮料的应用。如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人同时患有糖尿病并应用降糖药而产生低血糖时,可适当饮用饮料以防止血糖继续下降,当一过性低血糖缓解后,就不要再饮甜饮料了。

腔隙性脑梗塞检查

高血压是本病的直接原因,据统计合并高血压者达90%。以下几点可作为检查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参考。

1、检查要点。

(1)中年以后发病,有高血压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慢性,亚急性或急性起病,症状轻。

(2)临床症状:有一侧面、肢体的感觉障碍、轻偏瘫、共济失调等不同症状。

(3)脑CT扫描及MRI检查:证实与临床相一致的腔隙病灶,颅脑CT或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发现缺血性、陈旧缺血性病源。

(4)脑脊液检查无异常。

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与临床是近年来对腔隙性脑梗塞进行得较多的研究。颅脑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CT表现为点状或小椭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周围没有水肿带及占位效应。腔隙性脑梗塞的体积由于较小,所以CT对本病的诊断率不高。国内于氏报道的2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CT阳性率只有10%。MRI显示腔隙性脑梗塞灶比CT优越,因为MRI的空间分辨力高,组织对比较好,能检出更小的病灶。

3、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进一步显示支配病灶区血管状况,判断低密度灶是否为大血管阻塞或狭窄所致。

4、脑电地形图(BEAM)

BEAM能以类似二维的图像形式显示直观的脑电活动分布,为腔隙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提供有益的帮助。在腔隙性脑梗塞 BEAM与CT检查对比研究中表明,对脑缺血在形态学上尚无明显改变,而脑功能已有异常时,BEAM能与CT取长补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另外,血糖、血粘度、心电图、心功能、脑血流图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腔隙性脑梗塞预防

任何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要预防腔隙性脑梗塞,就要做好以下的注意事项。

1、要注意控制血压。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不仅促使心、脑、肾血管的损害,也促使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故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防止发生脑血栓的重要环节。血压过高常是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直接诱因,但血压降得过低也是发生脑血栓形成的诱因之一,故不可在进入安静状态之前,如夜寝之前,服用过量降压药物。

2、控制血脂。

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又一重要发病因素。因此,要维持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之间有一个恰当的比例,除平时控制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外,遇有高脂血症者应加以积极治疗。

3、降低血粘度。

血液粘度、血液浓度、血液聚集性和血液凝固性的异常增高或增强,也是脑血栓形成的发病因素之一,故针对有高粘滞血症的患者应积极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如平时多饮水,采用血液稀释疗法、饮食疗法等。

4、做好饮食护理

养成低盐、低动物脂肪、节制食量的饮食习惯,忌食辛辣,多食蔬菜水果及豆制品等。平时可以在饮食中添加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天然植物。

5、放松心情

过于激动、紧张、忧郁常是本病发病的精神因素。因此,要注意调理情志、放松思想包袱和情绪,不使五志过激。保持心情舒畅,调畅阴阳平衡,使气血畅达,脉络通和。

6、适当的运动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要注意起居有常,作息有规律,不可过劳,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适度的文体活动、练气功、打太极拳等不仅可避免身体肥胖,也可保持身心健康,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十分有益。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相关知识
展开

家喻户晓的84消毒液 你真的用对了吗?

孕期吃错6类水果 危害胎宝发育

你是合格的妈妈吗?10道题目测出来

猜你喜欢
相关问答
看了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