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CFP
或许虎妈没那么神
最近,关于家长的话题此起彼伏。那厢,美国的“虎妈”横空出世,以强悍的管教方式助两女成功,引起西方对中国式教育的热议;这厢,上海的“猫爸”以身说法,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家长们纷纷站队、学“虎妈”或“猫爸”成功育儿模式时,网友们开始痛批,自己从小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自家爸妈从小拿来跟自己比的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自己的童年,就在每天的对比中,日益“自惭形秽”……
“虎妈”“猫爸”与 “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说到底,都是因其具备了一个共同点:树起了一根“成功育儿”的新标杆。多少年来,无论是“哈佛女孩”,还是13岁的少年大学生,抑或4岁时背诵《三字经》的小神童,话题一出,总能引来热烈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成功”的育儿经,也总被很多家长视为至宝而大力追捧。
其实这样做本无可厚非。孩子成长需要成人的教育和引导。“虎妈”的孩子,不仅学业成功,而且登上最高音乐殿堂;“猫爸”的女儿不仅舞跳得好,而且成绩优异被国外名校录取。孩子有出息,父母管教有方。于是,“虎妈”的女儿、“猫爸”的女儿,成了众多追捧者的“别人家的孩子”。要培养这么优秀的孩子,应按“虎妈”学虎样,还是照“猫爸”学猫样?家庭教育的策略是强硬还是宽松?小到选择课外特长学习的种类是画画还是乐器,大到择校升学是寄宿还是走读,该严格管束帮助孩子长大,还是该尊重孩子,自主成长……此类分歧是当下家长在管教孩子时,都要遇到的两难境地。因此,“虎妈”和“猫爸”“横空出世”后被不少家长当成效仿的榜样。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几个榜样,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孩子本身有千差万别,教育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对缺乏主见、习惯顺从的孩子,如果“虎妈”上场,事事做主、管头管脚,有可能按设定好的模式,一路顺风成长成才;如果对这类孩子按“猫爸”的散养政策,便可能放任自流、无力自主而迷失方向。对于自主性强、活泼多变的孩子来说,“虎妈”的管教方式则很可能压抑其个性,浪费潜能或者出现逆反;按“猫爸”的办法行事,把选择权放手给孩子,孩子有可能会自信向上、自立自强。
因此,问题争议的焦点,不再是虎妈与猫爸的教育方式孰优孰劣,而是哪种办法与某一个具体孩子、孩子成长的哪一方面、哪一阶段更“匹配”。小到每一位家长、大到一所学校,皆是如此。有些孩子是需要扶持的类型,那么学风严谨、要求严格的学校更适合;有些孩子属于“自律型”,那么环境氛围比较宽松的学校文化更合适;有些孩子属于“潜力股”,班主任在管理时不妨适当加压,创造机会给予其更高的平台,用压力激发其动力……
家长必读的“一分钟”教育
《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这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斯宾塞博士所著。“一分钟批评”、“一分钟称赞”、“一分钟目标”这就是斯宾塞博士的“1—2—3教育魔法”,通过这“三个一”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行为,发展优秀的一面。
看了这本书,似乎能感觉到,其实教育并不难,当孩子的言行出现不良状况时,“一分钟的批评”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但仍然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且试着自我改正;当孩子身上闪现出点滴优点时,“一分钟的表扬”让他们保持长久的快乐,并因此而做得更好。而“一分钟的目标”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学会自我监督,在反复的目标的实践与重温中得到进步。看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觉到,这“一分钟”所带来的效果并不仅仅是孩子不良习惯的纠正,更体现出教育的一种良性发展,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教育也就变得越来越轻松。我想这样的教育同样也适合我们的学校教育。
给表现不良的孩子“一分钟批评”,给有进步的孩子“一分钟称赞”,给所有的孩子“一分钟目标”,试一试,或许能够得到很多的惊喜。
斯宾塞博士告诉我们,一分钟批评会非常有效,只要
1、事先告诉我的孩子们,当我不能接受他们的行为时,就会批评他们。同时,我也鼓励他们同样坦诚地对待我。
批评的前半分钟
2、我在事情发生后要立刻批评孩子。
3、我具体地指出他们做错了什么。
4、我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带给我怎样的感受。
5、我沉默几秒钟,制造出让人非常不舒服的气氛——让孩子们好好体会我的感受。
批评的后半分钟
6、等我平静下来之后,就用肢体语言让孩子知道我始终站在他们这边。
7、我告诉孩子,虽然他们刚才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我觉得他们还是好孩子。
8、我对孩子说:“我很爱你!”然后拥抱他们。批评完了,一切都过去了。我不会再提这件事。
9、当天晚些时候,不论孩子们想对我说什么,我都认真倾听。
10、我发现,虽然我只用一分钟来批评孩子——因为我爱他们——但这一分钟的批评带来的好处却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斯宾塞博士告诉我们,一分钟称赞会非常有效,只要
1、我事先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做了让我高兴的事情,我就会称赞他们;我也鼓励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
2、我努力发现孩子们好的表现。
3、我具体地告诉孩子们他们做了什么。
4、接着,我告诉他们这些行为带给我怎样的感受,以及它们为什么让我这么高兴。
5、我沉默片刻,让他们静静地体会我的心情。
6、然后,我告诉他们我是多么爱他们。
7、最后,我给他们一个拥抱,至少拍拍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关心他们。
8、称赞要简短而温馨,而一旦结束,就让它过去。
9、我发现称赞孩子只需要一分钟,但是带给他们的良好自我感觉却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10、我知道这样做对我和孩子们都有好处。我觉得自己真的很棒。
斯宾塞博士告诉我们,一分钟目标会非常有效,只要
1、作为家庭成员,我们有一些明确的共同目标(“我们的”目标);而每个家庭成员也有各自的目标(“我的”目标)。
2、我们都努力执行共同的决议,这样大家都会感到从家庭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3、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张纸上用大约250字写下各自的目标——只要一分钟就可以读完目标。
4、我们的目标非常具体,说明了我们分别想在什么时候做到什么事情,比如“我实现了……我正在……到……时候我就能实现”。
5、我们每个人都经常重温自己的目标,使之成为习惯——一种思维方式。
6、我时不时拿出一分钟,对比我的目标和我的行为,看看两者是否相符。
7、我鼓励我的孩子们也这样做。
8、我们一家人每周都会在一起愉快地重温我们共同的目标,看看我们有没有进步。
斯宾塞博士为我们总结出了一分钟父亲的“策略”:
我教孩子们学会自信和自律。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快乐。我针对孩子们的行为设定目标、给予称赞、进行批评。我简单地说明事实,明确地表达感情。我常常拥抱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欢笑。我也鼓励孩子们像我这样做。
“优秀是教出来的”,“你想让孩子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孩子”,其实,教育就是这么简单,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做,是不是真诚地面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