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有一群特殊的演员实践了这句话,他们的名字叫“童星”。

  小叮当和王龙基———一个是21世纪的“新新童星”,一个是半个世纪前的“老童星”,近日一起做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虽然都是少年得志,但两代童星的不同经历,却见证了大时代的变迁。

  小叮当:面临成长的烦恼

  谢冰钰,小家伙最近的一次露面是在一部名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电影里,他扮演冯巩的儿子。小时候妈妈给谢冰钰起了个小名,叫小叮当,现如今,这个小名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的大名。

  小叮当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工人。3岁的时候,妈妈把他送到石景山幼儿园的一个业余表演班上课。他3岁拍广告,5岁拍电视剧,出演《明天的希望》里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到今天15岁,他已经积攒了整整10年的表演经验,拍过的影视剧加起来有30多部。十年里,几乎全家人都做过他的“跟班”———姥姥、姥爷、奶奶、姑姑、阿姨,谁有空谁就跟他去拍戏。2002年,妈妈办了离职手续,成了他的“全职秘书”,江湖人称“叮当他妈”。

  当赞美的声音接踵而至,成长的烦恼也随之而来。小叮当的学习成绩和同班伙伴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且成名之后,他发现昔日亲密无间的小伙伴都或多或少跟他拉开了一些距离。在拍《神雕侠侣》的时候,“叮当他妈”跟小叮当有过一次严肃的谈话。“我们俩一人端杯茶,对着脸坐着。我说:‘儿子,你要做好思想准备,现在你出来拍戏,很多小朋友找你签名,你很风光的。可将来大家会说,想当初他妈光让他拍戏挣钱了,你看现在啥都不是。咱俩都得调整好心态,去应付以后。将来万一什么都不成,你还就是个普通人。”后来小叮当想了三天,给妈妈一个答案———我要考大学。“我要争取考好今年的期末考试,然后将来考上大学。”他认真地说。

  王龙基:“三毛”当上副老总

  1948年,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被改编成电影剧本,主人公三毛的扮演者是8岁的王龙基。当时的他脑袋大脖子细,跟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像极了。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认得出王龙基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当年银幕上那个标志性的大鼻子。他笑着说:“其实当时的鼻子也没有那么大,那是泡泡糖做的。”至于那著名的“三毛”,则是每天剃干净脑袋以后,用铜丝和一些头发粘起来的,所以片中的三毛一发起脾气来,手一撸,那三根头发就会竖起来。

  跟现在的童星不一样,王龙基的生活很苦。“我的生活就跟三毛差不多。旧社会的日子非常颠沛流离,我父亲和母亲在两个地方教书。家里只有一条被子,因为父亲胃出血,所以被子就给了他。因此我对三毛这个形象很有共鸣。”

  王龙基8岁就尝到了“一夜成名”的滋味,但他长大以后并没有走演员的道路。在特殊的年月里,他选择了当工人。到上世纪80年代,年近不惑的王龙基在上海一个无线电厂当上了副厂长。1996年,一个以“三毛”命名的形象公司在上海成立,创办者是张乐平的家人,而王龙基也被推到了该公司副总经理的位置上。“美国有唐老鸭、米老鼠,日本有阿童木、一休,我们中国也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比如孙悟空和三毛。我觉得把这个东西继承下去,是我的责任。”王龙基感慨地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