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宝宝朝夕相处的宠物突然死了,宠物的离去让宝宝一段时间都很不开心,应该如何帮宝宝排解呢?宝宝看到电视里面的主角死去,会自言自语道“太可怜了”,感叹后也许还会很认真地问妈妈:“妈妈,你和爸爸会死吗?”,“人为什么会死?”,“如果我死了,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我了,是吗?”当孩子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时,作为家长的你,是否不知该不该回答?如何回答?

 跟宝宝谈死亡 做生命教育

图片来源于CFP

 可以不回避“死亡”,但要讲得有策略

  一般来说,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并无生与死的概念。当孩子没有受过伤时,并不会意识到受伤的感觉,当孩子受过伤,他会感到疼痛、难过,但生死的感觉孩子还没亲身经历。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谈到“死亡”家长就要回避呢?其实不然,虽然和很多家长一样,都希望保护孩子远离疼痛、悲伤和恐惧,不忍心让孩子的生命中出现灰色地带。

  家里的小宠物死了,或者童话书里的主人公去世,都是可以给孩子渗透“生命教育”的绝佳时机。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认识到死亡,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快乐地认识人生、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其实,听到死亡话题时,孩子最恐惧的是有天爸爸或妈妈也会死去,“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怕,爸爸妈妈会看着你长大,我们还会在一起生活很久很久。”死亡虽然很可怕,但只要孩子感觉到父母在陪伴、爱护、保护着他,孩子就不会被吓倒。

  心理专家:孩子认识死亡的几个阶段

  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年幼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两个阶段:

  1.分离的阶段:0~3岁,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

  2.结构性阶段:3~6岁,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有时会害怕睡觉。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术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会导致某人死亡。儿童还会将“死亡”与“老年”相联,但不确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亡。这个年纪的小孩需要持续性的身体接触、重复的再保证和温和的教导,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

  此后便是6~12岁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和12岁以上的抽象思考阶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观。由此,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

其他热点文章链接:

准妈妈多幻想,宝宝长得美

看故事,教你与3-6岁宝宝谈爱情

奇闻!上幼儿园可预防白血病

学会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精彩书籍连载

不了解这14家早教,你就OUT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