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片来源CFP
在早期智力开发的驱动下,不少家长不惜花重金给孩子报各种早教班。而有些早教机构为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心理和攀比心理,有些幼教机构设计了许多课程。主要让孩子学英语,学数学,最多的就是识字课。
让孩子早学点知识,将来孩子上小学学习不吃力,这是这些家长对把孩子送入早教班的初衷。但在幼教专家韩老师看来,那种纯概念层面的知识传授方式,无论多么生动有趣,都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需要。韩老师认为,幼儿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习得本领和丰富情感。实幼开展的“经历学习”,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和亲身感受,在各种日常经历和专门经历中获得身心发展。比如我们的创意美术课程并不是教孩子绘画的。而是在丰富多彩的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孩子接触到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材料,其中有来自美术、装饰、表演,更多的来自生活,甚至是生活废弃物,从他们的角度 为这些材料注入新的内容。同时孩子的思路被各种新奇、睿智的变化和技巧所吸引,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且有自己的主张。
韩老师的这种理论其实是有他的科学依据的,一项天津关于幼儿脑部发育的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对比脑象图后发现,没有进行过识字早教训练的孩子大都很有爱心、心地善良、懂得包容别人,而进行过识字早教训练的20名孩子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数则只有前一组的一半儿;没有进行过识字早教训练的孩子逻辑记忆能力是进行过识字早教训练孩子的一倍,说明强化早教非但没有增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逻辑记忆功能;右前脑能控制人的创造力,而左前脑则具有负责基础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储备的驾驭能力以及再学习的能力等,将外省市两组孩子左前脑和右前脑的脑象图进行对比后没有任何差别,证明强化早教并没有增加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最后,专家把这些结果和其他孩子进行对照证明,没有进行过识字早教的天津和外地孩子情况基本没有差别,同样具有爱心强、逻辑记忆能力强、创造力学习能力并没有降低的特点。
所以幼教的目标不在于打下学科基础,而在于丰富情感和经验、发展能力、养成习惯。同时要和孩子多进行交流。“父母在孩子0~1岁的时候,应该不断地和孩子讲话,即使他听不懂,但是通过刺激,他的语言神经会不断发展。所以,爸爸妈妈们应该对孩子多说话,这样的喋喋不休对孩子的发育是有帮助的。”韩老师说。
韩老师通过事例告诉家长,孩子虽然不完全听得懂大人在讲什么内容,但是高质量、多词汇的对话,对孩子语言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讲话,不能老是用哼哼哈哈的鼻音代替,这样会降低与孩子的说话质量,影响孩子智力发展。更有科学调查表明,智商高的父母与孩子交流时用的是优美的词句,甚至是成语,而且交流的词汇量达到每天3万个,教育出来的孩子特别聪明。
多抽出时间和孩子游戏。有些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同时早教专家韩老师认为当下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四个甚至六个成人围着一人转,孩子缺乏同龄的玩伴,确实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从婴幼儿到中学生,多数时间都独自“宅”着,与电视、电脑和电子游戏相伴。长此以往,孩子的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等品质培养就会受到影响。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调查显示,社交能力欠缺已成为新一代孩子身上的普遍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80后”家长们的“早教社交”不失为一种应对方法,值得肯定。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生惯养,最终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社会上的其他人打交道。合群且有良好的人际圈的孩子往往更易取得人生的成功。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自小就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所以把孩子送到成熟的早教机构,在游戏中学习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
其他热点文章链接:
70年老教材卖断货,网友高呼救救孩子!
合格妈妈的四堂必修课
3岁女童照料高位截瘫父亲 被称坚强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