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节古称元旦,又称元日。所谓“三元之日”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在除夕日,家家户户要备办好酒好菜,全家在一起开怀畅饮,迎接新年。同时要留出一些守岁吃的年饭,到正月十二日,撒到街旁路边,寓送旧纳新之意。大年初一还要饮椒柏酒、桃汤水和屠苏酒,下五辛菜,每人还要吃一个鸡蛋。饮酒时的顺序与往常不同,要从年龄小的开始,而平时则是老者、长者先饮第一杯。

  新年所用的这几种特别饮食,并不是为了品位,而是为了祛病除邪。古人以椒、柏为仙药,认为吃了以后能身轻耐老。古人还认为桃木是五行之精,能镇压邪气,吃了用桃木煮的水,能制服百鬼。五辛指韭、薤、蒜、芸薹、胡荽五种辛辣调味品,吃了可以顺通五脏之气。

  正月七日是古代的“人日”,又称“人庆节”,这一天须吃以七种菜煮成的羹。因各地物产不同,所用的菜也不同。如广东人用芥兰、芥菜、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福建、台湾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寓意聪明,芥菜寓意长寿,如此等等。一些地区还有吃“及第粥”等风俗,北方人在这一天还要吃饼,而且必须是在庭院中煎的饼,俗称“熏天”。

  正月十五日,人们熬好的豆粥,滴上脂膏,用以祭祀门户。先用杨枝插在门楣上,随枝条摆动所指的方向,用酒肉和插有筷子的豆粥祭祀,祈福全家安康。

  从正月初一到三十日,年轻人常常会带着酒食去郊游,一起泛舟水上,临水宴饮。还要象征性地洗洗自己的衣服,把酒洒向岸边,以解灾厄。

2

 

  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之日。这一天人们会带着酒肉在一起聚会,并在社树下搭起高棚,祭祀土地神。祭祀完毕,大家共同分享祭神用的酒肉。据说吃了祭神用的酒肉,便能福禄永随了。

  冬至过后的105日,是古时的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相传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被焚,晋人哀怜子推,于是寒食一月,不举火为炊,以悼念这位志士。到了汉代,因一些老弱不堪寒食1个月,便改为三日不举火。曹操还曾下过废止寒食的命令,但终不能禁。寒食节的主食为杏仁粥及醴酪。

  寒食一过,就是春光明媚的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带上酒具,到江渚池沼间去作曲水流杯之饮,在上流放入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漂至人前,即取而饮之。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尽兴,还含有流杯宴饮可除去不祥之意。同时,还要吃掺和鼠麴草的蜜饼团,据说吃了可以预防春季流行病。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粽子是这一节日的主要食品。传说楚国诗人屈原在这一日投江,人们用箬叶包上黏米煮成粽子,或以新竹截筒盛米为粽,并以五彩丝系上楝叶,投进江中,用以祭奠屈原。

  六月炎夏,兴食汤饼。汤饼指的是热汤面,意在以热攻毒,取其大汗来除散暑气,亦为祛恶之举。

3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此时秋高气爽,人们争相出外郊游,野炊宴饮。富人宴于台榭,平民则登高饮酒。少不了的食品是饼饵和菊花酒,据说吃了能使人长寿。陶渊明把重阳节看作一年中最快乐的一天,所谓“引吟载酒,须尽一生之兴。”饮酒赏菊,确为人生一大乐趣。

  十月一日,要吃黍子羹,北方人则吃麻羹豆饮,为的是“始熟尝新”。尝新即尝鲜,泛指享用应时的农产品。

  到了十一月,采摘芜菁、冬葵等杂菜晾干,腌为咸菜酸菜。腌得好的,呈金钗之色,十分好看。南方人还用糯米粉、胡麻汁调入菜中泡制,用石块榨成。这样的咸菜既甜且脆,汁也酸美无比,还被人们用来当作醒酒的良方。

  十二月八日,称为腊日,这个节日除了要举行驱鬼的仪式,还要以酒肉祭灶神,送灶王爷上天。祭灶一般由老妇人主持,以瓶作酒杯,用盆盛馔品。又说佛祖释加牟尼是在这一天成佛的,佛教徒此日还要烧“腊八粥”。以后,祭灶活动改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就与腊日不相干了。

  《荆楚岁时记》不曾提到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中秋节,也许这方面的内容已残佚不存,无从查考。中秋节是由先秦拜月活动发展而来的,魏晋时已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可能还没有形成普遍的风尚。

  上述那些古老的节日和饮食,作为民族传统几乎都流传下来,有的还被定为全国性的节日。一些节日饮食虽有变化,但也大同小异,变化不大。节令饮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将得到继承、弘扬、光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