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奴

 生或不生成问题

  80后已经进入婚育年龄,本来顺理成章生儿育女,而“孩奴”的阴影却让新婚夫妇为了“生还是不生”争论起来。

  在对近50名新婚夫妇调查发现,有近40%的夫妻不赞成要孩子。他们认为,没有经济能力不能让孩子受罪,把孩子生出来是害了一家。有生育计划,但经济基础和住房也是他们非常看重的生育前提。

  “穷二代”不想生出“穷三代”

 悬梁刺股、孔融让梨、曹冲称象。这些王文蕾一代“80后”童年时耳熟能详的小小偶像,如果放在这个时代,马上会被贴上新标签:穷二代、富二代、官二代。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世袭”现象如此敏感,以至于影响了对未来的想象——“穷二代”是否应该生出“穷三代”。

 一项关于“小两口月均收入达到多少才敢生育子女”的调查中显示: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受访者的心理底线是8078元;武汉、哈尔滨、太原、西安和昆明等省会城市受访者的心理底线是5169元;县城地区则是4454元。

  7月30日,自命名为“来世不嫁穷男”的网友又在天涯上发帖:“已经生了“穷三代”的“穷二代”,你们对得起你们的孩子吗?”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发此类帖子了,此前的一番言论更是引发议论无数。据说,她和丈夫是“因爱情而结合”的大学同学,丈夫月薪2500元且工作不稳定,还要做近20年的“房奴”,因此她认为,生孩子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与其让我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我倒宁愿不让他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已经是‘穷二代’了,孩子成为‘穷三代’的可能性绝对在95%以上。”

 为生孩子“备战”多年

  在30年前的年轻人眼中,现如今年轻人的这套论调很可笑:月薪数千元,怎么在生孩子之前还要做打算?哪知现如今一家就一个孩子,家长们都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所以孩子出生前就要提前多年做打算。

  在一家私企做财务工作的赵颖今年28岁,结婚已经两年了,亲友们催问是否打算生孩子,她首先的反应是“要!不过还没有做好准备”。因为在赵颖看来,想要孩子总得先算账,奶粉、保姆、幼儿园等一系列费用都得考虑清楚。

  “我和丈夫目前月收入是5000元,除去房贷和一些日常花销,几乎所剩无几,要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还是得再等上三五年。”赵颖细算着。

  其实这不是赵颖一个人的顾虑,现如今年轻一族都希望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已是“房奴”和“车奴”的他们,如果再生了孩子,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就成了“孩奴”,“一辈子活在奴隶社会”。自己是“穷二代”,不想再生出一个“穷三代”。婚前要准备,生孩子更是要准备。

  难以承受的经济之重

  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曾发表调研称,家庭在0到16岁孩子身上花费的平均成本将达25万元左右,到30岁则需要49万元。其中最可观的一部分是对教育的支出。不过,在大多数家长看来,教育投入还要更多。

  孩子还没出生,叶酸(据说防畸)和防辐射服就必不可少。小王的同学许雪怀孕两个多月,穿的是连身防辐射服,1000多元。为了孩子智力发展,准母亲还流行吃DHA,每天一粒,一粒6元,整个孕期280天,花费不小。小王去探视几个生孩子的闺蜜后总结出,“看望产妇,就送钱,因为那是他们最需要的。” 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一个人月薪即使能拿到3000元,也并不足以支付孩子的全部生活费用,除了奶粉、服装、尿布、玩具之外,保姆开支和幼儿园托保费、万元的保险费、早教课和钢琴课等费用,还得靠父母支援。

  “进个幼儿园是必须的吧?可这很难。”王文蕾身边的年轻家长们说,公立幼儿园挤破头,私立园每月收费数千,抵得上她一个月工资,甚至市郊的经济适用房区,今年学前班还涨价了70%。而孩子上小学、中学的家长们,常常讨论的是送孩子去哪个补习班。一位小学生的家长说,“每个暑假至少消费1万元。”

  “虽然有些投入并不必要,但尽可能投入教育成本几乎是每个家长的选择。”徐安琪告诉记者,家长在孩子身上往往寄予希望,又因社会竞争激烈而感到焦虑,高额的教育投入是家长不敢忽视的。

  当下的“不愿生”既不同于打着浪漫旗号的“丁克一族”,也并非全是缺乏生育养育成本的“穷二代”,更多的是靠个人奋斗拼出一条血路的“苦一代”。他们不愿意生的理由,更主要的是不舍得孩子像自己这样“苦”,继而选择了“被丁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