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成都市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委员会启动了“聆听和谐健康工程”,全市所有21~30岁的未育听障残疾人和出生即检查到重度听力障碍的婴幼儿,都将免费享受基因检测服务。如今该工程已开展1月有余,首批42位听障患者的检测结果已出炉,其中16人基因异常,属于遗传性耳聋。接下来,他们将接受专家的指导,以求最大限度地保障后代健康。

  那么,遗传性耳聋是如何检测出来的?近日,记者走进成都某独立医学实验室,探秘耳聋基因检测全过程。

  据了解,父母双方听力正常,双方家族中也没有耳聋患者,其子女仍有出现遗传性耳聋的几率。正常人群耳聋致病基因的携带率为6%。

  记者印象:实验室“戒备森严”

  要进检测区需层层消毒

  一如记者想像,医学实验室果然“戒备森严”,密闭的大门和键盘锁显示,除了相关技术人员,其他人等都难以进入。进入大门,要想到达实验室的核心检测区域,先要穿越一个狭长的“缓冲间”,消毒、防护,完成工作人员要在这里换上已消毒的白大褂及相应的清洁“程序”后,才能继续前行。而检测区域内部被分割成很多个独立通风的密闭小间,分别承担不同的操作任务,几乎每个小房间外都附带有这样的缓冲区域,要进入任何一个操作间都要重新更换工作服,并戴上头套、口罩、手套和鞋套等防护工具。

  “不同操作间的专用工作服颜色也不同,目的是防止交叉感染。”实验室负责人张治位博士介绍。比如试剂准备间是绿色,PCR室是浅蓝色,其他还有粉红、深蓝等。实验结束后,所有工作服将分批次消毒并送回专属操作间,不能混合使用。至于头套、手套等则是一次性用品,同样限定在一个操作间内使用。此外,因做完一例基因检测要在多个操作间之间穿梭,为防止交叉感染,每个操作间只能进行一个单项任务,房间的设置遵循“单向循环”原则,即按照检测流程依次向纵深分布。这样,检测将按顺序走过试剂准备间、样本制备间、PCR室、芯片杂交室和扫描室,既不能倒退,也不能跳跃前行。

  检测流程:

  第1步:样本提取

  42名听障患者的基因样本都来自于他们的血液,但提取一个耳聋基因样本,有三道工序,即准备反应试剂,从血样中提取出基因组遗传物质,再将二者混合。

  首先,工作人员进入试剂准备间,配好所需的反应试剂,以备接下来的基因扩增之用。反应试剂看上去是一管透明液体,仅有18微升,里面含有荧光分子。在扫描过程中,肉眼无法识别的荧光分子将附着在耳聋基因上,依靠激光诱发荧光的特质,让不可视的基因性状变得可以识别。配好的反应试剂随后将进入操作间的传递窗。传递窗连接着相邻的操作间。为确保基因防护万无一失,试剂和基因芯片不能被带出操作间,要进入下一环节必须通过传递窗,在一方窗门未关紧的情况下,另一端的窗口也无法打开。随后,工作人员换好新“装备”进入样品制备间,从事先采集的血样中抽取两微升,并与反应试剂充分混合。然后,耳聋基因样本将接受“质检”,学名“定量”,其实就是称重。当重量达到100纳克/微升的标准时才算合格,否则将干扰后续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