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片来源于CFP
宝宝年龄小,可这并不是他要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的理由。我们往往一听到宝宝哭,自己心里就先发慌,习惯于将宝宝的哭声当成命令,如果成人不那么冲动,宝宝也会慢慢学得平和起来,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自然而然;并且,因了心中的向往和期盼,迟到的收获更能令宝宝欣喜若狂。
爱心“毒药”
现在的宝宝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见到自己没有的或想要的东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气一个比一个急,想法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往外冒;而人们日渐鼓起来的腰包,快节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们无条件地满足家中唯一宝贝的愿望。然而,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宝宝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 :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宝宝欲望的沟壑似乎越来越深、越来越宽,父母的爱和关注把宝宝变得越来越贪心。
任性在一个个满足中滋养
父母的爱心,造就了宝宝的任性。长期如此,宝宝一旦离开了家庭的圈子,受打击、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饭,他们事事都不顺心,觉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们过不去,对宝宝的身心会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又不能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总是与周围的人和事处于一种对峙状态,时间长了,就很可能酿成心理疾病,如忧郁、偏执、狂躁等。
延迟满足培养好性格
表面看来,让宝宝晚一天吃到他想要的蛋糕、想喝的果汁;迟一个星期得到他渴望的玩具熊或电动小火车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却和宝宝性格养成的大事直接挂钩。
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宝宝,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为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或暂时被拒绝而“大动干戈”,将来也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权衡怎样做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好处,并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