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心理学家发现,一场完整的交流,肢体语言占70% 的作用,语言占30%。在宝宝学会说话前,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沟通,表达能力来顺利传递信息,只能靠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和意愿。对于家长来说,要通过这些举动完全理解宝宝的特殊语言有相当的难度。父母体会的意思,往往与宝宝的愿望风马牛不相及,这也让妈妈们多了几分照顾不周的担忧。所以,若能破译宝宝身体语言,就能了解宝宝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宝宝最贴心的呵护。

  所以,对孩子来说因为他们的语言发育还不够成熟,肢体语言所占的比例还要更高,孩子更容易接收非语言交流所传递的信息,也更擅长用肢体语言表达讯息。如果仔细倾听孩子的身体语言,我们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也更容易传达我们的爱意。

  1

图片来源CFP

  1、吮吸手指——宝宝的安慰行为。

  “吸手指?哈,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小孩都吸!”很多妈妈对待这个问题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反应。

  是的,儿童心理学认为,一般情况下,吮吸手指是孩童时期吮吸母乳奶瓶的延伸,和婴儿时期的抓握反射一样,是一种本能的动作。大多数情况下,过一段时间自己就会好。这里就要建立一个基线了。“基线行为”(Base line behavior) 就是宝宝的常态,比如平时吃饭什么习惯啦、怎么归置自己物品啦、坐姿什么样啦。常常亲手照顾宝宝的妈妈心里会有这样一个标尺,容易分辨出孩子的正常表现以及突兀异常的表现,就像医生发现生病和健康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如果一个平时不吮吸手指的孩子,最近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吸手指,这可能是孩子的“安慰行为”。安慰行为说明人的心里不自在。这些动作成人也有——比方有人紧张时会不停拨头发、旋转手指上戒指等等。回想一下,最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宝宝感觉孤独,紧张,或者担心?

  如何应对:

  不要强硬地去制止:“把手放下!脏!”“不要老是吃手!”这样可能反而使这个习惯得到强化。

  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孩子只是需要你更多的关注。最好的亲子关系当然是照顾、关爱、倾听。如得不到,有些孩子宁可用找茬、叛逆、闹事招致打骂等等手段刺激关系,寻求关注。父母的关爱与拥抱能让他们转移注意力,安全感十足,不需要再做出安慰自己的动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