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上所称的饥饿指机体未能得到或未能充分得到自身营养所需的氧、热能或营养素的状态。一般泛称的饥饿主要指热能不足。热能充足与否是划分“饥”、“饱”的基本标志。广义的饥饿也包括氧饥饿和水饥饿。蛋白质饥饿、钙饥饿和维生素饥饿,在科学术语上和蛋白质营养缺乏或不足、钙营养缺乏或不足和维生素营养缺乏或不足是同义语。长期不完全饥饿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水平低下和一般与特异性的营养缺乏症。造成饥饿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天灾、贫困、被俘虏、囚禁、绝食、特定宗教活动、进食或生理功能受限制或损害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由于经济条件、文化科学素养、宗教和习俗观念以及特殊生理或病理等原因,摄食不足或偏食、异食造成的营养不平衡,这些人处于对某些营养素的半饥饿状态,这在广大贫穷、落后地区和阶层中并不少见。人体饥饿状态,从持续时间和发展进程看,有短期饥饿和长期饥饿;从严重程度看,有完全饥饿和不完全(半)饥饿;从内容性质看,有某种或某些营养素饥饿和全面营养缺乏性饥饿。
孩子因为吃得多而引起腹泻,谁都能理解。俗话说:“吃得多就拉得多”。饥饿一般是说吃少了,怎么也会引起腹泻?可能觉得新奇,难以接受。请看一个实例。
孩子已经6个多月了。出生后即用牛奶喂养。从3个月起,在牛奶中加了些糕干粉,大便次数稍有增多。家长怕是由加糕干粉引起,去掉糕干粉,单以牛奶喂养。每日喂5次,每次牛奶量120毫升。后来大便次数增加到每天5-6次,大便中粪质少,粘液多,色发绿,带泡沫。孩子食欲很好,往往不到喂奶时间就哭闹,家长因孩子大便次数多,认为是消化不良,不敢增加奶量,不敢添加辅食,一直按原量喂牛奶。孩子日益消瘦。后经医生检查,认为腹泻是由饥饿引起,从少量开始添加辅食,大便次数并没有因加了辅食而增多。在严密观察下,继续增添辅食质量。半个多月后,大便次数减为2-3次,性质也见好,孩子也不再哭闹了。
饥饿引起腹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肠蠕动增加,故大便次数增多。在考虑到孩子的腹泻可能是由饥饿引起的,可以从小量开始增加食量。食量增加后,大便次数未见增多,就可以继续加量。即使大便增加1-2次,仍可坚持下去。经过3-4天才的观察,大便次数未再增加,即可再加量。就是这样边观察,边加量,直到饮食能满足婴儿的需要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