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处:上海早教网
据研究,各国儿童的儿语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到了九个月左右时,儿语的声音就有所限制了,婴儿开始集中于其最初使用的字语声音上,也就是说,婴儿停止了发声的练习,而集中于形成最初字语的音节上。
研究还发现,不论什么民族,最初的字语都由p、m、b、t几个辅音和e、a两个元音所构成。这就是许多民族称呼爸爸、妈妈都很相近的原因。
那么在学会发音的基础上,宝宝是如何会将字和义结合起来的呢?开始,父母需一再重复教宝宝所熟悉的事物。例如,每看到宝宝拿着饼干就说“饼饼”。这样多次配对之后,孩子就学会把字语和意义联系起来。平时我们最容易观察的例子莫过于当孩子想触摸父母禁止的东西时,父母会吼道“不可以”!并且打孩子的手。由起初因为被打而将手缩回的反应,很快就会对字语而产生反应。此时,我们就可以说,孩子已学到“不可以”的字义了。
再如,若宝宝发出的声音和某个字语很接近,如“奶”等,其父母就会很快地加以鼓励,给他牛奶喝。如此,当孩子饿的时候,就会发出这种声音。
但是宝宝要精确地掌握某些字语的意义仍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许多研究指出,宝宝的早期字语的使用和解释和大人并不相同。例如,“猫”这个字可能被泛指为所有四只脚的动物,甚至所有会动的动物,或者所有具有毛皮的东西。宝宝字语意义泛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只用一、二个特征作为标准。但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宝宝就会因特殊特征增加,而缩小其概念内涵,逐渐接近大人所掌握的概念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