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前两天妈妈感冒生病了,但佳佳还是缠着妈妈,非要妈妈陪她玩。妈妈很累,对佳佳说:“妈妈生病了,佳佳听话,乖一点,等妈妈病好了再陪你玩吧。”佳佳还是不依不饶:“不行,不行,我要和你一起玩,我不高兴。”

  镜头二:妈妈带佳佳去浦东世纪公园放风筝,正好遇到了公司里同事和他2岁的女儿也在玩,妈妈有点事儿要和同事说,就让佳佳陪小妹妹一起玩,她们玩得很开心,后来小妹妹一不小心,滑倒在泥坑里大声地哭了起来,佳佳却在旁边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妈妈很生气,质问佳佳:“你怎么没有照顾好小妹妹?看到她摔倒了也不把她扶起来,帮她掸掸土。”佳佳回答:“又不是我弄倒她的,是她自己摔倒的,又弄得这么脏,我才不管呢!”

  佳佳到底哪儿出问题了?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佳佳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共鸣,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缺乏“移情”能力。

  什么是移情呢?移情又叫感情移入。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社会心理学家索兰德认为,移情是由于感受到另一个人正在体验或要去体验一种情绪而使观察者产生的情绪性反应。移情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小孩也有这种能力。索兰德让他的助手在热疗养器的不同热度下,表现出“痛苦的”、“中性的”和“愉快的”三种情绪。在孩子们观看“接受治疗的人”(即安排的助手)的时候,相继向他们发出两种指令:(1)想象自己处于他的境地时如何感受;(2)想象他如何感受。与此同时,由仪器测量儿童掌心出汗、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儿童的生理状态出现了明显变化。索兰德的实验证明了儿童具有移情能力。如果儿童缺乏移情能力,那么他就难以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难以获得与他人相近似的情感体验,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当然他也就很难有同情、助人的行为了。佳佳的问题就出在这儿,她缺少移情能力,因而对他人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淡漠的反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