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也许自有道理他看着自己制造的混乱笑,你看了却直想哭!但是……这些“混乱”,也许自有它们存在的道理哦!

  “已经造了一天反的可可——我可爱的18个月的宝贝儿子,终于被我用尽母亲之能事使他得以安静下来,并送他进了的小床。直到我认为他已经睡着了,才终于和老公有一会儿看球赛的时间。一个半小时之后,忽然卧室传来笑的声音,我们悄悄推门进去……顿时,我理解了‘瞠目结舌’表情在脸上的感觉:

  可可站在他的小床上,小床周围的墙——凡是他能够到的地方——上面可爱的维尼墙纸已经被撕成一条一条,倒垂下来!还有地上那些细碎的纸片,简直像刚刚举行过婚礼的现场!可可站在小床上,手里还拿着自己的战利品,笑着对我们说:‘好看!’我哭……不过还好,可可没有把他撕下来的墙纸在我们进来之前吃到肚子里!这是我觉得唯一庆幸的事。

  “我真是弄不明白,他有那么多玩具可以玩儿,为什么偏偏要去跟那墙纸过不去?为什么在这最近的一段日子(不知要继续到什么时候),他走到哪儿都要制造出一些有‘纪念性’的‘不朽’的破坏和混乱来?一时的生气还在其次,我真是想知道他哪儿来的这股破坏欲?他为什么喜欢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

  “制造混乱”是各种能力组合的结果

  可可妈妈的心情不难理解。只是事实上,1岁左右的孩子自己也无法对自己制造的“创造”做出什么解释。这一切在他们来讲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宝贝制造混乱的行为,是他们所有力量集合在一起的完美并且健康的结果,包括他身体能为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他对可被接受行为理解到什么程度了,以及他们不断增长的发现和探索的欲望。

  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逐渐清晰。他总是想要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但因为他们的行为能力,并没有意识发展得那么快,笨拙的小家伙们做什么事情总是要用上像吃奶一样的力气。于是,即便他们目的明确地努力,也会常常导致混乱的结果。就像把杯子放下这样一个动作,在大人来看简直不能再轻而易举了,可对于1岁的孩子来说,却要求了很高的动作精准度。他们可能要两岁之后才能逐渐准确地完成类似这样的动作。

  而进入了1岁,“好戏”还在后头呢!在两岁半之前,孩子还要学习走、跳、攀爬等许多身体大动作。这些小可爱们,还会由于他们“大马力”的行为而制造出不少混乱的。

  “制造混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开始和成果

  可可就是爱把他的小熊饼干扔在地上,然后用脚踏上去,把它们踩碎,嘴里还学那“喀嚓、喀嚓”的声音。

  这时的孩子,他们制造混乱和制造出的混乱,事实上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和成就——学步期的孩子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学习这个世界的基本的运转规则。为此,他们必需把所有的感官和肢体都用上;为此,他们只能不得已地“不破不立”。

  “1岁的孩子,难道我们能要求他就在坐在那儿,给他一本百科全书或者只是靠跟他说话、给他讲课,他就能了解和学习周围的世界了吗?”美国加州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Linda Acredolo博士说,“他们只有自己用手抓了碗里的土豆泥,才能弄明白土豆泥与苹果酱至少在质地上的区别——当然,嘴的检验是更少不了的。对于他们来说,嘴和手是最灵敏的检验器。所以,让父母们最烦恼的就是,那些吃的东西,他们一定要摸摸;那些不能吃的东西,他们也一定要用嘴尝尝。”而这一切给予感官的直接冲击,都对于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制造混乱”制造大脑神经的活跃发展

  根据大脑科学的研究显示,感官的经验能够促进和加强神经系统之间的反应和联系,从而促进大脑发展。而在孩子游戏、捣乱、胡闹甚至“制造混乱”的时候,这种神经之间的联系就正在活跃地进行着。发展心理学家Maureen O'Brien博士说,比如一个孩子把积木扔得满屋都是,在他制造这些在大人眼里看起来的乱七八糟的同时,他们其实正在用手感觉积木的质感,他们正在认识不同积木的形状和颜色,甚至在扔的过程中,他在记住哪一块积木扔在了哪里。在亲身体验、亲手实践中,孩子能学习和探索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如果一个孩子面对的“规矩”太多的话,他就不可能有这些去发现新奇的机会,同时,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也会减弱。孩子通过这些感官的经验,同时会接触到很多概念的第一手的信息,最直接地去感受例如重力、物质的恒定性和因果关系这样的抽象概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