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生活多年,在那里生儿育女,自然感受到不少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中国和日本的“不一样”。

  约定,主人和客人都要遵守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后经常去小朋友家玩,然后说好时间,妈妈去接。妈妈都知道,孩子玩得高兴时,打断他的兴致接回家,并不容易。“不要!”,“再玩一会!”……耍赖、哭闹是常事。这在孩子身上,表现不分国籍,但是,妈妈的反应却很不同。

  我在国内常看到,作为客人的妈妈,对孩子软硬兼施。作为主人的妈妈,此时多半是热情挽留:“再玩一会儿没关系”。于是,“一会儿”、“再一会儿”,约定,就变成形同虚设。

  我刚有孩子那会儿,遇到别的日本孩子在我家不想回去,我也是热情挽留。但是,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婉言拒绝我的热情,毫无商量余地把孩子带回家。后来发现,作为主人的日本妈妈,做法也都非常一致:不管我去哪家接孩子,对方的妈妈都会言语温柔、语气坚定地劝我的孩子,“说好了,妈妈来接了,就要回去,欢迎下次再来玩。”

  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有逐客之嫌。如果大家彼此都有这个共识,也就不存在失礼、丢面子的问题。而孩子在一次次的不留情面的“逐客”中,也会知道耍赖哭闹毫无用处,必须遵守约定,慢慢也就习惯成自然。

  “你乖吗?”和“你快乐吗?”

  “你乖吗?”和“你快乐吗?”是两句很简单的问话,却表达了中国父母和日本父母对孩子的不同要求和期待,也体现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每次带孩子回国,要去奶奶家和外婆家。常会有亲戚朋友问孩子,“在奶奶家乖吗?”“在外婆家听话吗?”那时,儿子洋洋的中文理解表达能力有限,他就问我什么是“乖”,我告诉他,“就是听话的好孩子。”他很惊讶,“我当然是好孩子了。”

  我知道,这个道理跟从小在日本长大的洋洋是说不清楚了。因为在日本,从没有人问过他乖不乖,是不是好孩子,在他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这是不用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