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广泛应用,在预防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疫苗注射过程中,注射时机、方法的偏差却可能造成母婴传播阻断的失败,因此更新医生的观念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必要。

   要想阻断母婴传播,首先就要知道母婴传播的途径,目前认为母婴传播的途径可能有分娩过程中受染、子宫内受染和通过卵子受染三种,因此阻断也从这些方面考虑。

  阻断分娩过程中受染“24小时之内注射就可以”是误区“免疫球蛋白”自费也要打分娩过程中受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分娩过程中子宫的强烈收缩有可能将母血挤到新生儿的血液中。由于病毒刚刚进入新生儿的血液中,如果这时能立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可以马上把新生儿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中和掉,新生儿就不会被感染了。但如果注射的时间太晚(如数小时,甚至20小时以后),新生儿血液中的病毒,已经进入肝细胞内,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没用了。因此,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时间是越早越好。那种提出24小时之内注射就可以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关于分娩过程中受染的预防,最主要的就是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根据目前的规定,乙肝疫苗是免费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是自费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尽可能动员家属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因为单纯注射乙肝疫苗,其保护作用至少在半个月以后,如果分娩的过程中已经受染,单靠乙肝疫苗是很难预防的。除非在怀孕期间,母亲的HBVDNA一直是阴性。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不注射HBIG的。因为母亲传染性的高低与其血液中HBVDNA的量是密切相关的。只要HBVDNA阳性,就有可能传染胎儿,滴度越高,其传染性就越强。

  预防子宫内受染“子宫内受染时间”尚无定论

  “子宫内传播定义”标准不统一

  首先是子宫内受染的时间,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主要是妊娠的最后3个月,但是也有人通过研究引产胎儿肝脏发现,妊娠早期即可以有感染。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这涉及什么时候开始预防的问题。

  其次是子宫内传播的定义,目前也没有统一。有人认为“出生后脐带血或静脉血阳性”即为宫内传播;也有人认为,出生后外周血HBV标志物阳性并持续至满月者即为宫内传播;也有人认为“出生后经过HBIG+乙肝疫苗预防,6+月HBsAg持续(+)者”才算宫内传播。

   我认为,最后一个比较恰当。因为,只有经过HBIG+乙肝疫苗预防无效才能肯定是子宫内传播。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采取统一的标准。

  最后一个是宫内传播的阻断,目前主要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妊娠最后3个月,每个月给母亲注射一支HBIG,婴儿出生后再按常规预防,很多报告都认为有效,但是,也有人认为病人血液中HBsAg那样多,注射一支HBIG很难降低血液中的HBVDNA。因此,这个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实,这个问题研究起来很简单,把注射前后的血清都低温保存起来,然后用同一试剂进行检测即可。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用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进行预防,例如,有人报告,38名孕妇,怀孕前即应用拉米夫定有效,怀孕后,病人同意继续应用,结果38名新生儿均未受染。也有人报告,妊娠第28周开始应用拉米夫定0.1/d,新生儿1岁时HBsAg阳性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42,5/35(14%)。还有一篇报道,病人均为病毒高滴度(>108)者,亦即高传染性者,妊娠第28周开始应用拉米夫定,结果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为14.3%(3/21),对照组为50%(9/18)。以上材料说明,应用拉米夫定确可减低母亲血液中的HBVDNA,减少新生儿的HBsAg携带率,如果怀孕前即开始应用,有可能完全预防,妊娠第28周开始应用,也可能减少新生儿的感染率。从理论上,应用越早,效果越好。根据目前的报告,还没有对新生儿发生不利的影响。

  但是,也必须指出,拉米夫定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目前还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批准,因此最好不要建议孕妇采用,可以把这种情况如实详细地告诉孕妇,是否采用完全由孕妇及其家属自行决定。另外,从理论上,替比夫定在预防母婴传播上可能比拉米夫定更安全,因为从动物实验上它对于胎儿完全没有不良反应,故属于妊娠用药中的B级,而拉米夫定属于C级,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临床应用的报告。

  最后一种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卵子受染而传播,这在动物实验虽有可能,但临床上还未证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