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觉得咱家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有点不一样?”

  “是吗?”

  “昨天还惹得小朋友们大笑。”

  “为什么?”

  “只有他一个人戴了帽子。”“那又有什么可笑的呢?”

  “因为他的帽子都快把眼睛遮住了。”

  这夫妇俩谈论的是他们的独生儿子阿聪的情况。两人的看法有些不同。

  阿聪无论是在邻里间,还是在幼儿园,都与普通孩子有点不同。他也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行为,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众不同的举动而已。“我是因为阳光晃眼,才把帽子戴得低了一些,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对他来讲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他认为别的孩子即使把帽子戴在后脑勺上也与他无关。

  儿童的心理分析:母亲担心的是“阿聪与众不同”,父亲似乎没有把这当回事儿。

  的确,阿聪在很多场合与小朋友有些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并没有给人以古怪、异常或有问题的感觉。这是他本人个性的表现。他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可以说是“自行其是”或“我行我素”吧。

  假如是这样的话,就不要老是惦记着如何去消除他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是应该以坦率的态度接受阿聪本人的想法并以理解他的态度对待他。

  社会风气是“只要和大家一样就好”,但是,尊重有个性的生活方式,承认它,想办法让它得到更大的发展才是最为重要的。

  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个体意识倾向性以及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儿童的个性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也大相径庭。儿童的情感发展及社会化水平决定了他与别人是否能友好相处,他的活动能力和精力水平决定他将来属于兴趣型、动机型还是野心型。在成长的不同时期,儿童的个性发展也稍有区别。

  走过人生第一年时,父母的指导非常重要,这时宝宝最信任的也是父母。2-3岁时,他就会表现出自我意识和权力意识,个性差异就初步显示出来了。4岁左右的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已经相当鲜明,他们在气质、性格上表现各异,有的好动、灵敏、反应快;有的沉静、稳重、反应慢;有的好哭,易激动;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有的则霸道、逞强。这时,当他做错事时会产生内疚感,但他经常明知故犯,故意做些你不喜欢的事情,过后又非常内疚。有时他会充满信心地去做一件事,但失败后就会产生自卑感。

  学龄前期的儿童,虽然个性差异已经很明显,但是距离个性的定型还相差很远。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会不断地发生改变。在家庭与幼儿园这样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自身的个性也逐渐系统化,具有了比较稳定的情绪反应体系。比如,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儿童经常体验到愉快、轻松的情绪,他对别人的关心也会报以信任的态度。而生活在缺乏爱心的环境里,而且经常受到斥责的儿童,常常会消极对待他人的关怀。经常受老师赞扬的儿童,自信心会很强,而不受老师重视的儿童常会表现出自卑的倾向。这种情绪反应固定下来以后,就会成为儿童的个性特征。儿童的个性不同,对社会及他人的态度也不同,有爱心的儿童会同情弱者,乐于帮助他人。而缺乏爱的儿童则会冷漠地面对社会。面对困难,从小娇生惯养的儿童会束手无措,能干的儿童则会尽快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儿童的个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通过行为逐渐显示出来,父母如果能及时掌握儿童的行为方向,并正确地加以引导,那么儿童会变得自信心十足、并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从而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