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舍得孩子
首先是观念上的认识:好动是孩子的本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磕磕碰碰是难免的,家长不必过于紧张。想想自己一对一地带孩子,都会有受伤的事发生,那么幼儿园几十个孩子,由两三个老师组织活动,有时孩子之间发生碰撞摔跤等小意外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日本当孩子在幼儿园受伤的时候,家长首先是向老师道歉:“我的孩子给您添麻烦了。”他们鼓励孩子冒险、勇敢和坚强。对比一下,我们这种过于精致的“呵护”,难道不会使孩子的生命缺少一些必要的硬度吗?难道不恰恰是危险的吗?
其次,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掌握运动的技能。跨步时脚要抬高;走路时眼睛要看前面;跑步转弯时要放慢速度;高跳时膝盖要弯曲;摔倒时用手臂撑地等。俗话说熟能生巧,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会使孩子动作灵活,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
孩子在幼儿园安全第一,保护幼儿的安全是教师的职责,然而也离不开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出了事责怪老师适得其反
孩子一不小心摔了磕了碰了,一般这些“事故”都是发生在老师眼皮底下的,为此老师们感到很无能为力:“我只有两只手,怎么可能牵着所有的孩子呢?”、“我无法预料到孩子什么时候会突然跳一下。”在上述例子中,尽管教师并没有玩忽职守,但是孩子是在幼儿园摔伤的,如何向家长交代仍使老师感到很大的压力。
遇到通情达理的家长还好一些,他们看到孩子并无大碍,老师也及时为孩子处理了伤口,便心疼地对孩子说:“以后要小心一点!”并没有责怪老师。但多数家长一看到孩子受伤了,就没有好脸色,他们不管孩子是怎样摔的,总之就是在幼儿园摔的,是老师没有看管好孩子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此,如何避免孩子受伤是教师开展活动首先考虑的问题。
既然“一动”就有可能出事,那么就尽量“少动”,这样出事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老师将孩子置于更加严密的保护伞下,不准越雷池半步。能不跑的尽量不跑、快速跑的改成慢跑、竞赛性的游戏尽量少玩……孩子们像温室里的花朵被精心的呵护着,活动中运动量的保证、孩子的发展,比如健康领域中提到的躲闪能力、快速跑能力的发展等,和“安全第一”比起来,这些都变得不是最重要的了。安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不是阻碍发展或不要发展,否则就失去了安全的意义。现实中,安全意识渐渐异化成一条束缚人的锁链、使事物走向反面的趋势,这不得不使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