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宝宝妈的烦恼:

  宝宝两岁四个月大,去幼儿园也有一个半月了。我觉得她还是比较喜欢去幼儿园的,当时刚去的时候也就第一个星期有些哭,但嘴里却说着要去幼儿园的。上周五我去接她,老师说她虽然跟小朋友玩,有时候甚至还会因为跟小朋友抢玩具而打架,却很少说话。宝宝是今年5月1日才过来我们身边的,之前一直在老家由我婆婆照顾着,平时都是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跟人说话的。到我们这里来之后,我们就慢慢地教她说普通话,现在虽然说得不是很标准却也能说一些了。我们这个地方是广东省的一个小城市,周围的人基本上都说他们的方言——白话,幼儿园从老师到小朋友也是如此。

  令我纳闷的是:宝宝平时在家里可是调皮好动得很呐,但是只要一出门就表现得特内向,人家跟她说话什么的都好像很害怕一样,一个劲儿的往家长身边躲。她在家里跟爸爸妈妈很爱说话,一句一句说得清清楚楚,但是在幼儿园里不爱说话。老师跟她说话,她总是不回答,只是看着老师点点头或者摇摇头。妈妈让她说“老师好”,她要么不说,要么低着头用很小的声音说。她跟小朋友倒也合得来,但是很少交流。妈妈问她为什么在幼儿园不说话,本来正说话的她就又不说话了。

  专家分析:

  一、原因:

  1、宝宝很敏感,这个时候宝宝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程序,而去幼儿园突然打乱了他原来熟悉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原来的又天差地别,这让宝宝感到恐惧和不安。

  2、从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宝宝无法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安全感,而且他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

  3、宝宝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和照顾着的,家里的大人都围着他转,但是到了幼儿园,不再是惟我独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等,老师要同时照顾好多小朋友,不会对他特别关注,宝宝能敏感地察觉到各种“待遇”上的差异,从而产生挫折感,并通过情绪反应出来,出现选择性缄默现象。

  二、选择性缄默:

  选择性缄默是指孩子已获得基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但因为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却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孩子出现了社会适应困难,而不是语言本身出现了障碍。当孩子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孩子主要借助眼神、手势、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调查统计发现,孩子3岁左右开始出现这种现象,并且女孩比男孩更加常见。

  选择性缄默的宝宝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害羞、胆怯、退缩;另一种是冲动、攻击、暴躁。个别幼儿可能还有其他反应,例如,遗尿、遗粪等,这与他们不用语言及时向成人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状况有关。

  如果宝宝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选择性缄默,需要到医院做专业治疗。但大多数孩子都是暂时的,属于社会适应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发现之后积极想办法帮助孩子,选择性缄默就会渐渐消失。

  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选择性缄默现象,就会担心孩子是不是患有自闭症,因为自闭症的孩子也不爱说话。二者最大的区别是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已经获得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只是在某些场合默默不语;而自闭症患儿没有获得基本的语言能力,无论跟家人还是外人都缺乏正常交流中的目光对视或一问一答的互动现象。例如问他一个问题,他通常是不回答或者只是重复你的问题。自闭症患儿需要早期发现和早期专业治疗。

  三、应对选择性缄默策略

  Step1:不要急于逼迫宝宝开口

  只要宝宝在家里或者比较熟悉的场合说话正常,就不要太担心他的语言发展有障碍,也不要过分强调宝宝没有礼貌等品德问题。如果家长心情急切,强迫宝宝说话,他会更加紧张,说得磕磕巴巴的再被误解为口吃,情况就更加糟糕,家长也会更加慌乱了。所以家长一方面要重视宝宝的选择性缄默,另一方面又不要急于求成,要求宝宝马上就改变状况,而要循序渐进地从正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Step2:调查有没有对宝宝刺激比较大的事件

  宝宝的心理挫折感是细腻和脆弱的,在与周围的父母、老师和同伴交往中,某个小小的事件可能都会让他感到焦虑,大大降低了他的安全感,但是宝宝又难以名状这个不良体验,于是就采用缄默的方式保护自己。这就要求父母和老师细心观察、调查,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和帮助。例如有的宝宝是笼统地对幼儿园环境不适应,有的宝宝是操作不了幼儿园的某个玩具,有的宝宝是完成不好老师教的某个手工,有的宝宝是适应不了某个同伴的交往方式……调查清楚以后,再帮助宝宝排除面临的具体困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