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上幼儿园之后,从爸爸妈妈身边来到老师身边,从个人小王国到小朋友中间,一切都在悄悄改变。上幼儿园是小孩第一次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以个人能力处理周围的事务和人际关系。小孩在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建立一套与在家里完全不同的处事方法。为什么小孩在家里和幼儿园里会表现得很不一样?家长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其实,关于“孩子在园在家不一样”这个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家长表示家里也给小孩提过明确的要求,开始还行,时间长了就不奏效了,但孩子在幼儿园总能表现得很好,这令人困惑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园规”与“家规”建立的一致性问题。

                                1

  案例回放:

  长假刚一结束,强强小朋友的家长来到园长室,一进门便说:“园长,幼儿园可让送孩子了,再不送,这孩子就更没有规矩了。听强强的老师说孩子在园表现还是挺好的,可他在家怎么就不行呢?我们曾经咨询过老师,我在家里也给他立过规矩,开始还行,时间长了又“旧患复发”。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好,就想赶快给他送幼儿园。”

  低估家庭教育的作用

  我们曾在众多家长中询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您送孩子入幼儿园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大多是:立规矩、受教育、学知识。还有的家长说:“孩子在家里老人过于娇惯,管不了,不送不行。”“不听话,让老师好好管管他。”等等。

  从家长的多种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渴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一番苦心,同时这些答案也反映出家长们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例如: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低估自己的教育地位和能力;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适宜的方法,所以使家长感到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当他们对孩子寄予厚望却又在教育上束手无策时,于是,将“立规矩”的任务和望子成材的希望寄托在幼儿园和老师身上。

  儿童教育专家曾指出,使孩子社会化是幼儿园和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教导并且不断督促孩子按规矩办事,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日后很好地进入社会。的确,我们常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给学龄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常规,是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这些规矩的建立和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来完成,绝不是到了幼儿园才开始的。有的家长曾惊奇地发现:原本不太听话的孩子,可去了幼儿园后,一下子变了,变得懂事了:玩具会自己收;衣服会自己穿;凡事会讲“我们老师说了……”于是,家长总结出:原来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所以,当孩子在家不听话或家长认为管不了他了,就会像强强的爸爸那样找到一种解脱的办法,赶快把孩子送回幼儿园。

  “园规”与“家规”为什么会发生冲突?

  幼儿园对孩子有比较规范的常规要求,比如一日生活常规、作息制度:包括吃、喝、便、睡等;活动的常规:有游戏活动、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在家中肯定没有幼儿园要求多,而且,家庭成员与孩子的亲近关系也不同于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使幼儿更自由、放松和无拘无束,家长和孩子是一对一或几对一的关系,于是,家长的“愿意帮助“和孩子的”依赖成性“,使那些原有建立的规矩在家中不攻自破了。因此,家庭成员的不一致要求、家长的妥协和让步、一味的包办代替都可能是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因此,家长不能无限度满足小孩的要求,不要以为小孩在幼儿园里受到一些约束就是受了很大的委屈,回家以后让小孩随心所欲,把他在幼儿园建立起的规矩破坏殆尽。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脱节,容易让小孩养成两面派的性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