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要到了,妈妈一边急匆匆地收拾东西,整理着装,一边督促两岁多的儿子收拾玩具,不要再玩了。谁知道,儿子蹲在积木前就是不肯停手。于是妈妈只能在督促:“不要玩了!”“不,我不。”儿子稳坐不动,妈妈知道儿子的倔脾气上来了。妈妈着急了,“去不去?”“不,我不。”妈妈生气了,伸手就去拉儿子,“哇!”儿子大哭不止。最后。妈妈心软了,“不要哭了,我们不去了。”强压住火气的妈妈告诉儿子,但是儿子的哭声止不住了。焦急、气氛、无奈一时都集聚在妈妈的心中,她真的想知道怎样才能对付儿子的反抗呢?

  也许每位父母都经历过孩子的这种“你让我向东,我偏向西”的反抗现象。这也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现象。在儿童两、三岁时就会出现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反抗期”。这种反抗行为是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它反应出孩子力图通过反抗来体验自我的力量,并力图利用自我的力量去控制外部世界,从而形成了一种关于自己身体、自己行为、自己能力的全面认识和体验。但是,从亲子交往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反抗行为会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和不和谐。而这种冲突和不和谐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因此,对待孩子的“反抗”行为,父母的措施应灵活多变,力求在不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前提下,“搞定”孩子。

  对于孩子的“反抗”行为,父母可以这么做:

  (1) 以柔克刚。孩子说“我不要”未必真是“我不要”,只是他想看一看自己的能力,看一看自己是否能左右局面,所以聪明的妈妈会给孩子“戴戴高帽子”,使他得到想要的关注,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主动说“我要”。不要硬碰硬,因为孩子有时不会完全理解你生气的原因,他有时哭只是因为你的表情恐怖而害怕。如果你强迫他就范,使他服从你,他反而失去了验证、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这也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2) 循循善诱。孩子在执行妈妈命令的时候,由于语言发展水平的原因,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妈妈可用孩子能够理解的、具体形象的语言,把要求孩子将要做的事与孩子的兴趣联系起来,使孩子理解这项活动与自己的关系,从而说“我要”。因为孩子所关心的事情和能够理解的词语都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如,有时你告诉他要去动物园玩,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看小猴子更能产生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