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永远是家里的中心话题。但到底应该怎么带孩子,每个家长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这些年来,“育儿经”一直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变迁。
上世纪70年代: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行
王义容(63岁):我们那个年代,家里的孩子也多,几个儿女当年都是“粗放式”带大的,根本没现在这么多讲究,但是孩子个个都是活蹦乱跳、没病没灾的!当时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只图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就知足了!过去给孩子喂饭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把高粱米煮熟了,然后用嘴嚼碎,给孩子喂喂。
孩子小,家里人又都忙,就将孩子圈在炕上,一放几个月,我们家四闺女放得时间最长,正好一周岁,放到地上就会走了。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尿不湿”。尿布都是些旧衣服、裤子改的。从大女儿到小儿子,我都一直在用那几块尿布。
点评
王女士的育儿经,早已不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现在的育儿经中再不是只有“吃好”、“喝好”、“长得胖”、“别磕了碰了”这么简单,而是有了更多新的内涵在里面。但值得发扬的是,过去的孩子都是满院子跑,不像现在活动空间大多局限在家里,会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前给孩子规划人生
缪晓榕(46岁):我生女儿的时候是1986年。我和丈夫在单位都很忙,老人也都有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只能轮流管孩子。
我女儿小蔷薇断奶很早,2个月的时候就给她喂奶粉了。那时候也没有育儿经验,每次喂前,家里人都是把奶瓶放在嘴里试试温度,就怕烫着她。3个月时,我开始给她吃蛋黄,4个月喂面条,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不是那么困难了。
就一个孩子,我们都是特别重视蔷薇的学习,每天监督她做作业,否则不能下楼和小朋友玩。虽然孩子的奶奶看着心疼,还说,邻居的孩子,小时候都没怎么管,现在也都挺有出息的。可我觉得孩子还是要加以管教才行,所以我们从小就给孩子做了规划,上什么小学,考什么高中,学什么乐器,准备多少钱留着出国上学用等等。
点评
家长给孩子制定成长计划,值得肯定,同时,这位家长的做法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比如母乳喂养的时间不够,当然,这跟家长当时工作情况也有关系。孩子在6个月以后才能给他们吃果泥等糊状食物。
当代妈妈:不懂的上网查
王芳(25岁):刚知道自己怀孕了的时候,一家人都非常高兴,老公还特意制定了专门的计划书,家里所有的家务活都不用我干,老公变得异常勤奋,每天的饭菜也都由家里人精心烹制。娘家妈妈和婆婆每天变着花样给我做补汤,全家人都围着我转。
因为不愿意听妈妈和婆婆的育儿经,所以就买了很多书“恶补”,还充分利用网络,上网搜索育儿经验,常常一整天都泡在网络育儿论坛里,和年轻妈妈交流心得。
从书上看到,给孩子喂奶要严格按照每两三个小时一次的频率,所以孩子睡着了我也要把他弄醒喂奶,虽然这种做饭遭到了婆婆的反对,但是自己还是要坚持这么做。有人说孩子在四五个月前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睡觉时经常会惊醒,需要大人在一边陪伴,于是我就抱着宝宝睡。
平时经常给宝宝听音乐、去游泳、跑步健身等。宝宝摔倒了,我们也不像老辈人马上去扶起来,只要不是摔得很重,我们就任其自己爬起来,也不去扶,宝宝开始也哭,后来就习惯了,自己爬起来。
点评
当代的新妈妈普遍拥有较高学历,她们往往借助网络的力量来拓宽育儿知识。媒体、专业书籍、长辈传授经验,成为当代育儿的“三大法宝”。所以,育儿知识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口口相传,变得更加多元化。只是“80后”的父母们大多只在理论上达到了一定高度,在父母眼里,他们还是“眼高手低”。
尽管社会观念在进步,但过去的育儿方法仍有很多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