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一篇《“撸起袖子加油干”爸爸的选择创始人畅谈母婴新国货》的热门文章引发人们关注,短短两天内文章阅读量突破170多万。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新华社第三次报道这家纸尿裤公司,先是《日本经销商“抢购”中国纸尿裤》,再是《“叫板”花王:一款国产纸尿裤成为“爸爸的选择”》,我们不禁要问,新华社连续三次为一家国产纸尿裤公司“出头”到底为哪般?

  年轻的不像实力派

  翻开这家公司的成长履历,成立于2015年1月,同年4月份在北京正式开始运营,旗下以婴儿纸尿裤洗护用品为主,发布过极素、极素极薄两代系列产品;完全独立自主发展,没有依靠外部投资;同年11月份也就是正式运营后7个月,实现营收平衡;16年第二代产品上市后,高调和美日进口品牌PK不落下风,成为新国货纸尿裤代名词;屡获各类行业殊荣等,除此之外率先采用的极简包装风格,美国FDA、欧盟CE和瑞士SGS等国际检测也都迅速引领行业潮流……

  套用一句广告词“年轻的不像实力派”来形容不算过分,短短两年时间内,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晋品牌到高端纸尿裤国货代表的华丽转身,的确是很惊人的发展速度。但发展速度快就是国家媒体新华社三次报道的理由吗,显然不是,在中国比他快的实力比他强的不乏举例,但模范标杆为什么非他不可?

  纸尿裤马桶盖是新国货短板

  提到新国货,我们脑子里瞬间想到小米,想到华为,想到大疆无人机,想到这些数码3C领域的明星公司,似乎这些公司才是新国货的代名词,只要这些公司崛起了中国制造就腾飞了,我们都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近三年来,经常听到国人到海外(尤其是日本)免税店抢购纸尿裤、马桶盖和电饭煲的报道,每到这种新闻发出,总不免引发一场国人崇洋媚外的大讨论,抛开这些滥俗的观点,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基础工业在制造业链条中的尴尬境地。诚然我们现在能造载人飞船、深水潜艇这类高科技武器,但这些还是距离普通消费者太远,难怪有人说:提升“中国制造”,先从纸尿裤马桶盖开始。理解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华社对这家纸尿裤公司为何如此关注。

  新国货的新动能

  最近一段时间,受人民币贬值等消极因素影响,各类原材料涨价引发的经济不景气观点很多,这也导致部分人对中国制造产生悲观态度,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设置工厂,被戏称为中国制造业“跑路”了。专家分析,当前中国制造的问题表面上是由于原材料等成本价格上升,实质上在于机构深度调整的阵痛——以往的中国制造附加值低,无法覆盖溢出成本,在这个阶段各种矛盾就会“浮出水面”集中爆发。

  在这个意义上讲,对于被国人寄予厚望的新国货,不再走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老路就成为应有之义。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类似爸爸的选择这类具备国际视野的本土公司应运而生——轻装上阵不必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在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感召下,踏踏实实做实业,用实际行动壮大实体经济动能,树立了“高起点、高效率、高附加值”的优秀典型,试问,新华社又怎会放过这样的好材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