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认为,产后月子期是女性改善“体质”的绝佳机会,月子坐好了,身体机能更新换代,月子没坐好,落下一身病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坐月子作为“国粹”,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关于她,有太多神秘的传说和禁忌。在过去,每一位新妈妈都在复刻婆婆妈妈七姑妈八姨婆的经历,信仰着月子文化。没错,“坐月子”,是一种文化,是生育过程里颇为浓重的一笔。文化习俗的存在必然有其历史成因,但很多时候却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新生代父母医学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虽然产后很有必要让身体休养生息,但是关于月子的许多禁忌其实是非常坑娘的,不仅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甚至还适得其反。
诚然,我们怀孕以后,激素水平和一些其它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身体机能,比如额外产生的血容量,增大的子宫,各个脏器在分娩后系统恢复到孕前的生理状态,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这个时间通常在六周左右,医学上叫“产褥期”,也就是我们说的坐月子这段时间。全身各个系统经过这次重启之后,又再次回到孕前的状态,这是一个身体自我调节的过程,也是自然的生理过程,就像大姨妈会来,来了也会走一样。适当的休息以及增加营养的摄入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特别去“坐”、去补。
其实,很多所谓月子病的症状,是和怀孕生产这件事有关,而不在于坐不坐月子。那到底要不要坐月子?坐!我们不走极端,并且还要坐足42天。但是要方法得当,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科学地来坐月子。
1.尽早开始并坚持母乳喂养
不同喂养方式的产妇子宫收缩情况是不一样的,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子宫收缩排出恶露,并且快速修复到孕前的状态。产后第一周每天8-12次的喂养次数是基础线,奶量建立起来,娃好,自己也好。
2.尽可能母婴同室
母婴同室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帮助妈妈尽快进入母亲的状态,更快地读懂宝宝的信号,天然共生,彼此相依。如果宝宝能够更多地和妈妈在一起,持续在子宫里的状态,乖乖so easy。
3.均衡饮食 少食多餐
哺乳期的妈妈每天要多摄入500卡路里的热量。我们显然没办法做到餐餐去精细量化,一个大原则就是,少食多餐,饿了就吃,并尽可能丰富每餐的品种。多喝水少喝汤,尊重自己的饮食偏好,只要不引起宝宝过敏的食物都可以吃。如果一定要遵从某些饮食禁忌,那就回避那些会对你造成心理负担的食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