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长依靠光、水、土壤以外,还需要风和动物来帮助繁殖后代,以及传播到异地。动物的生存生长依靠的是爪子、牙齿、翅膀、体力以及种群团伙所集结起来的力量。这些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工具技术和文化而得到。歌德发现植物靠自然环境生存,动物靠身体的各个部位学会生存,但人类则必须教会自己的各个器官如何对生活的需求做出反应。大多数动物的行为由本能决定,如采食、防卫、筑巢等都取决于动物的体格和本质。在很多领域,动物都是天才,但这种天才是单方面的。河狸只会用它的工程技术修筑河坝;纺织鸟也只能建造同一类的巢。但是,猎豹无法吃草;老鹰也不会粉碎种子。

  人类却会做所有这一切,只要有基本的工具和技术就行了,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事可以由一伙人来完成,通过语言、社会结构和其他文化形式使得人类可以在一起共同工作和生活。有人说人类具有所有动物的能力,其实,真正的意义是人类把所有其他动物单一的、独特的特点和能力汇集于一身,这就使得人类在地球上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通过这种方法研究植物和动物,不但是探索认识人类的途径,而且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并认识到,他们与自然界中的矿物、植物和动物王国有着深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发展孩子们强烈的责任感和管理职责,这样人类精神同自然王国的联系便加强了。

  教育应以人为本已是不言而喻的真理,然而必须对人的本质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史代纳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这样说:“如果我要建一座合适的房子,我必须找设计师,设计师知道如何做详细的计划,砖如何地砌、如何承受重量等等。教育的关键是要知道人的具体构成,而不是笼统地谈人的本性;不能像想建房子的人那样只关新房子是否能够防备各种气候,住得是否舒服,看起来是否漂亮。人不是三岁之后才先长手后长脚那样一块一块地堆起来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逐渐展开的。教育必须为生命整体的展开而准备,必须配合孩子不断成长的感观、知觉和个人思想,并伴随着儿童自我的展开至成熟。”他又说:“任何人一旦正确地使用‘我’这个字时,都是代表了人的自我,并可以领略这个人的真面目。能用‘我’来指自己时,就是指他自己的世界。 如果比较人类在不同发展进化阶段的自我,也许可以认识其原来的本质。先看一看没有受过教育的野蛮人、受过教育的普通人和理想主义者,这三种人都能对自己说‘我’,都有‘自我的躯体’出现。可是野蛮人受到自我的支配,只能像动物那样满足他的本能、欲望、喜好和激情;受过教育的人对自己说:‘如此之类的冲动和欲望也许可以追求和满足。’但是第三种人对这种冲动和欲望却要检讨一下,三思而后行。所以,文明的人类应当克服在原始冲动和欲望的基础上发展出更新的内心冲动和欲望,从自我出发进行修炼,推动和净化人的行为,促使自我肩负社会责任。”

  鲁道夫·史代纳是这样描绘人类同自然界的独特关系:“通过每一个人,从自然演化和继承中,在自我的意识作用下本来是低级的、原始的本性都会在个体身上展现出卓越的品质来。”因此,以人为本的华德福教育可以理解为针对人的本质需要,把人本来是低级的、原始的本性,在个体身上展现出卓越品质,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帮助人的自我发展。

  根据人智学对人的研究,人的存在不但以物质的形式存在,还以精神的、非物质的形式存在,而人的精神来自于精神世界,并通过躯体这个物质世界展现精神的真面貌。人的躯体是指灵魂给予生命的能力来反映的物质部分,心灵是指通过物质的躯体反映出的知觉,包括感觉、欲望、憎恨、直觉、冲动和激情等。心灵受感官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受思考力的影响。大脑是思考的生理工具,思考是灵性的体现,思想表现了人的“真面目”和人的精神本质,也是自我的真实体现。一个越完美的人,他的心灵就越被其灵性所引导,一个越不完美的人,他的心灵就越倾向于满足躯体的各种生理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意识不可能直接去领略心灵体会,更多时候,是靠感觉来体验心灵活动。因此,如果心灵活动控制了身体的本能和人的欲望,这种心灵活动就会成为自我意识。如果人的自我意识能控制这个心灵活动,从而也就控制了人的本能和欲望,那么这种更高的意识就变成了人的动机。这个高级动机的形成来自于自我的真人性的展开,真人性的展开需要经过深入灵魂的善、美、真的教育来达成。深入心灵的教育是儿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心灵训练,在自我(Ego)影响下进行自身改造,无意识地改造了自己个人的习惯、气质、个性和记忆力,以达到改造整个生命体的目的。

  人与世界的联系是发生在意志、感觉和思考这三个方面的心灵反映上,保持这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是华德福教学方法的基础。

  意志(willing):

  意志存在于人的本能,不必思考的反应。人的生物构造左右影响着身体本身具有的本能,人的欲望(指低级的欲望)也可以变成本能。也就是说,身体里面的意志是本能反应的结果。当人在睡觉的时候,虽然思考停止了,但意志还在工作。如新陈代谢系统、呼吸系统和肌体系统还在本能地工作着。人在清醒的时候,思考不能进入意志,假如思考能进入意志进行分析和判断,新陈代谢系统、呼吸系统和肌体系统该如何运作,需要多少能量,这样是否对身体整体健康有利等等,那么意志无法处于“睡眠”状态,结果,意志就不能发挥对身体的作用,人在清醒的时候都会动不了身体。所以说,思考和意志是分开的,思考不能为身体动作而工作。教育是通过儿童的意志欲望,渗透到儿童处于“睡眠”状态中的意志中。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动作和习惯,最终达到无意识的行为、动作和习惯,而成了直觉的反映就是意志,意志的反映成了心灵的反映。如骑自行车遇到危险时,刹车的那瞬间,动力不是来自于思考。

  因此,华德福学校的教室,也是孩子们的娱乐室,坚持寓教于乐为原则,但是孩子们的玩是有目的和有意义的玩。经验丰富的华德福教师安娜在给四年级的孩子讲一个北欧的海盗故事,当她讲到海盗船时,她让一部分孩子用身体来搭构出一艘海盗船,一部分孩子在划这艘“船”。当船出海之后,突然刮起很大的风,这时有一些孩子扮演风,一些孩子扮演海浪,“风”和“海浪”相呼应,“船”也开始颠簸起来。随着故事不断地发展下去,孩子也要不断地变换角色。一个惊人的现象是,安娜没有给孩子安排角色,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孩子们之间的角色变换和高度协调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感觉(feeling):

  感觉来自于意志的直觉反映,介于思考和意志之间。因此,在有节奏的重复下,迎合了意志的发展,从而唤醒了感觉。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节奏系统,如有节奏地呼吸,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休眠和工作之间有规律地交替等。有节奏的重复实际是迎合了这个系统的工作,如重复朗诵一首诗歌,演奏同一段名曲,举办同样的庆典活动和仪式等。但是,有一些东西需要在重复的过程中带来一些新意才不会让孩子感到厌倦。

  人的成长过程和自身的结构是一种动态平衡,这个动态平衡跟自然界的结构与动态平衡一脉相通。如人的躯体中包含了物质世界中绝大部分的、天然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生命体中发生的物理现象跟植物界、动物界以及天然发生的物理现象非常相似,人心理发生的情绪体跟宇宙发生的现象一样深不可测,如自我意识仍然是人们研究的永恒课题。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物质科学也许永远不能正确地解读造物主的意思,但是造物主给了人们一个心,人们可以用心去感觉人和宇宙的奥秘。华德福教育个课程就是根据人的动态平衡和宇宙的动态平衡的和谐发展设置的。

  思考(Thinking):

  这里所指的思考不是简单的大脑活动,而是心灵深处对生活印象的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七岁以前的思考是一种图像化的想象,所以儿童的世界如童话般美好。儿童对生活和自然界奥秘的抽象概念,也是在形象化的寓意中形成,儿童的思考必须像内心世界那样,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自然地发展起来。在七岁到青春期的年龄阶段中,智力只是一个协调的角色,主要是总结感觉活动和体验,接受这种现实的自然状态,不能让判断突然涌出来并占据首要位置。正是这个原因,在青春期之前,应该让儿童接触关于认识事物的所有各种理论,华德福教育的主要做法就是让儿童用心灵直接地接触和体验生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儿童的情绪体非常活跃,通过情绪体对外自由地发展,儿童的思考能力在心灵体验中发展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这时可以向儿童敞开抽象的概念世界,发展判断力和独立的思想。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儿童的判断力趋向成熟,对于曾经学过的东西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也能够对生活上的问题和知识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但是没有任何事情比过早地刺激这种独立的判断力更糟糕的了,因为在没有收集到足够的感性材料来进行比较和分析之前,不宜做出任何判断。如果在没有判断之前就做出结论,他的结论就缺乏基础,而且一旦对事物形成了判断,以后也会受这个判断所左右,而无法接受一个应有的、新的体验,更不能做出与之有关的新判断了。对于事物的认识,应该在所有的心灵能力都领会以后,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

  总之,每一个人都有来自于意志的行动的愿望和动力,也有来自于内心对各种事物的美好感受,对美的感受升华为思考行为,并表现在对美的执着追求行为上。接近真理的行为是来自于内心的美好感受,是对善和美的追求,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思考必需是建立在美好、善良和道德的想象(Moral imagination),以及对事物、生活的美好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人的行为才是理性的行为,伴随而来的是履行自己的使命以及对他人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