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有读书的传统,从书店里热销的儿童读物可见,父母是热衷于孩子的阅读的,但是,近年以来,社会上反对孩子读书之声,也很多;理由是:过早让孩子读书,会给孩子造成负担。中国父母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下,都有痛苦的读书经历,不希望孩子“过早承受痛苦”!
文/周汉民
孩子会念唐诗了,却不道什么意思;会背三字经了,也不知道什么意思!表面上掌握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实际上一点边都没粘着。对于孩子,这是毫无意义的学习,不是出于他自身的需求,而是大人觉得有成就感,赶上了“国学”的时髦;孩子的学习经历是痛苦的,虽然有时得到了父母精神或物质的补偿。
孩子应该读什么?这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1、与孩子生活经验有关的读物。
孩子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如果你给它贴上文字标签,孩子很容易记住;例如,孩子经常玩手机,你给他写出“手机”两字,告诉他这就是手机的文字,几遍以后,孩子就记住了,以后一看到“手机”两字,就知道是讲手机。
2、遵循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有月龄敏感期的特征,也有环境元素激发的契机,对于父母,观察,是最简便的方法。当发觉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以兴趣为线索,把相关的读物串联起来,这会让孩子对某一领域的认知挖得很深。
3、尊重孩子的选择
即使是孩子兴趣领域的读本,如果父母从自己的角度去选购,也会有所偏差,孩子不一定就喜欢;更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当读本符合孩子自己的需要,而且是在大人尊重的前提下获得的,这对孩子来说是双重的满足,他会珍惜。
4、允许孩子重复
在某一个阶段,孩子会只抱着一本书,反复看、反复让大人讲,大人会觉的,既然你已经会读了,就应该换本新的,要晋级了;大人总是急不可待地让孩子看更多的书,以便快速积累知识,会对孩子的“原地踏步”失去耐心。
这是大人不了解孩子的“学习周期”,当这本书的信息没有完全内化成孩子的需要,就像孩子渴了,没给他喝够水,他不会放弃。当他满足了这个学习周期,他会进入下一个周期,把兴趣转移到另一个事物。
所以,大人的态度应该是:抱有充足的耐心,等待孩子从读本中走出来;或者不厌其烦,陪伴孩子阅读,面对孩子一万个“为什么?”,耐心地讲答。大人不必给孩子制订读书的指标,想当然地为孩子制订进度,你只要跟随孩子自己的学习周期,就好了。
关于《超级育儿师》:
《超级育儿师》是一档以年轻父母、准爸妈为核心受众群;以解决年轻父母的育儿困惑为节目理念;以轻松、富有戏剧性的方式传递科学育儿技巧的生活服务类节目。每周三晚21:15正在安徽卫视热播中,敬请关注!
如果您的家庭正在遭遇育儿难题,欢迎拨打节目报名热线:400-639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