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学前教育所借鉴、引用的方式、方法,多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如:多元智能、蒙台梭利、瑞吉欧、华德福……。那么这样的教育观点理念、方式方法是否可以借鉴呢?
关于舶来教育观点理念、方式方法的借鉴
回答是肯定的。不可否认,这些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孩子是有帮助的。但是由于这些教育理念没有抓住孩子成长规律之根本,运用这些理念教育孩子势必会造成培育过程中的偏差、培育者实施过程中的偏差、理念转播过程中(文化差异、人文差异、理解差异、发展差异等等)的更大更远的偏差,其结果势必就是未来孩子 “心理健康”隐患之源、“逻辑思维障碍”隐患之源、“社会安定”隐患之源……。所以在将这些教育理念“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研究、探讨和思考许多方面的问题:
问题(1)欧美和中国文字传承过程中的差异对思维习惯的影响
首先,欧美国家孩子的成长环境、未来的生存环境,与中国孩子不同。我们知道,欧美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是以象声文字作为传输形态传输下来并得以继承的。正因为象声的传承过程存在着丰富的变化性,因此这种传承过程所造成的文化生存环境,就促使在此类环境生存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随着成长的进行,自然地获得了未来生存所必需的,“分析能力”和“主动创想能力”。同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多的也会自然获得成长的主动性。而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未来的生存环境是以象形文字作为传输形态传输下来的。而象形文字的形态复述性就规定了这种传承过程所造成的文化生存环境缺乏丰富的可变性,也就促使在此类环境中生存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随着成长的进行,应该由父母和监护人更多地去帮助他们,培育未来生存所必须的“分析能力”和“主动创想能力”,因此我们也就更应该重视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孩子成长的被动性。
问题(2)欧美和中国孩子文化环境的差异
欧美:赋予变化性的象声文字孕育出的文化生存环境,易于培育出具备普遍主动创想能力孩子。
中国:生活在受到被动性束缚的象形文字孕育出的文化生存环境,孩子们主动创想能力的发挥就容易受到阻碍。
问题(3)“心理释放”的差异
欧美:因为教堂和神职人员的普遍存在和人们对教堂和神职人员的普遍信仰,所以这些神职人员在经过了行为意识的历史演变和转换后,在当今的社会意识生活中,就具有了“心理医生”的职能。而教堂也就在实际意义上更多地成为了人们意识行为中的“心理治疗所”。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从逻辑思维的编织过程和逻辑思维目的上讲,所谓的“忏悔”就担当了实际意义上的“心理释放”和“心理调整”的作用。同时,神职人员的建议类信息就为人们逻辑思维的编织调整(心理问题)提供了可行性的前提,又因为神职人员严谨的自律性和职业规范性,从而使人们没必要为了隐私的泄露而感到不安和惶恐,从而在“忏悔”的过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和彻底的释放。
中国:孔孟之道要求“敬鬼神而远之”,“急来抱佛脚”,中国人敬神、拜神,但不信神。中国人信神有时间性,是有需要的,如果实现了愿望那就感谢神的力量,如果不能实现就要检讨自己的诚实或干脆承认“乃天意也”罢了。“神”的意义更多的是物质的祈求和精神的安慰,所以,人们需要的“心理释放”和“心理调整”没有适合的载体进行自然缓解、释放。
问题(4)欧美和中国的其他诸多差异
经济基础的不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同、体制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信息资源的不同等等。所有这些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生态度的不同、生存态度的不同和价值地位的不同。
正因为中国和欧美国家在生存和文化环境上存在着如此诸多的不同,所以在我们借用欧美国家学前教育方法的时候,应当依据中国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予以合理的改造。
如何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适应中国的生存、文化环境,满足中国孩子成长培育的需要,是需要从其根源来分析、解决的。不能只单纯的运用“拿来主义”。
最适合的培育方式
真正合理、系统的培育方法,应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从本质出发,明确可实现的培育目的——这是载体培育的方法论。
我们说就像河流,只有从河流的源头就开始疏导整治,才能彻底有效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河流良好治理。父母只有了解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问题的本质原因,才有可能谈及真正意义上的解决。
本书所为父母阐述的载体培育理论便是从孩子行为来源出发,为父母诠释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成长过程中培育的关键要素、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及方法。
本文授权PCkids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宝宝的早期教育应慢慢来 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