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部分物质生活得到高度满足的孩子,不过是外表时尚的‘提线木偶’而已。”这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外商太太对其中国邻居的评价。

听见孩子的声音

听见孩子的声音 

  撇去其中的偏激语气不谈,环顾四周,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大批被剥夺了话语权和选择权的1~6岁宝宝,他们无权穿着父母眼中“鲜艳古怪不搭调”的衣服;无权挑食;无权挑选自己的朋友和玩具;他们只能去父母已经预订好的兴趣班和度假地;只能去父母想去的超市和餐厅,他们被叫做“宝贝”,其实父母做决定之前,从不蹲下来征询他们的意见。

  没错,他们还小,生活经验有限,判断力不足,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发言权。不过父母们不妨蹲下来,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仔细聆听他的意愿,与之商量着办,来决定你们共同的生活。从父母那里取得适当的话语权的孩子,不只有独立的性情和敢负责任的品质,长大后人际关系也不会差,因为,孩子是从亲子关系中学会怎样尊敬他人和聆听他人的,今天,父母给予孩子多少自由表达意愿的机会,将来,孩子就会给他周围的人多少自由表述意愿的机会。

  父母忽略幼儿话语权的5 个借口

  我要给孩子高质量的“相处时间”

  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的父母身不由己地陷入工作的漩涡中,他们也许一周只能歇半天,每晚22:00才能回到家中,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宝宝高质量地相处”,成为父母以“我的教育意愿为核心”,来安排有限的亲子活动的一大借口。父母为了在有限的相处中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的爱,通常倾向于带孩子外出购物、去高级餐馆就餐、去喧嚣的游乐园等等,而他们最不乐意看到的,是孩子沉缅于自己的安排中,不想回应他们的“高质量的半天”。

  孩子不是表达过他想外出吃饭,想买小皮鞋,想去玩“海盗船”和“摩天轮”的意愿么?为何父母要带他出门,他却吵着要再开一次小火车,再看一遍《猫和老鼠》,再翻一遍家中的老照片呢?而父母因为急火攻心硬拖着孩子朝外走,却常引发孩子的挣扎和哭闹,使“高质量的相处”变得一团糟。

  真相开讲

  按孩子的意愿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就是“高质量”的相处时间。

  不要强迫小孩融入孩子当下的活动,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佳“礼物”。为什么不临时改变外出就餐及购物的安排,就坐在地板上与孩子玩一下午小火车?为什么不与孩子趁兴到爷爷家的储物阁楼上去,找出自己儿时玩过的小火车模型来,修理后送给孩子?为什么不与孩子一同再看几集《猫和老鼠》,发出朗声大笑?为什么不做一个简单的幻灯装置,把爷爷小时候、爸爸小时候和儿子小时候的照片打在墙上,来个对照,讲述一段温馨的家族故事?须知,“高质量的相处”往往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而是为了满足孩子对父母所有的情感需求。在这一相处过程中,不要强迫孩子变成大人,而是父母尽量放低身段,心无芥蒂地当个孩子。

  人要言而有信,有始有终

  “我是说过想去动物园,可现在我觉得滑旱冰更有意思……”;“我是想去彬彬姐姐的生日会,可今天幼儿园有亲子植树节哎……”;“我以前喜欢弹钢琴,可现在不想弹了行不行?我想下围棋。”凡此种种“出尔反尔”、“虎头蛇尾”的举动每让父母大为光火,他们开始强迫孩子去动物园、去生日会,去钢琴老师家上课,他们认为事事这样有始无终还得了,这不是拿父母的准备和付出开玩笑吗?

  真相开讲

  小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对“选择之后果”常常预见得不充分,这导致其愿望的“常变常新”,这不是大过错。孩子比我们预想的更敏感,比如他忽然对动物园失去了兴趣,也许只是注意到了动物园里粪便与干草混和的味道;他忽然不愿去亲戚家小孩的“祝寿会”,是因为他在祝寿会上的一言一行都无人关注,他感到受了冷落;而不愿再弹钢琴,或许只是因为最近钢琴老师对他过于严厉……一旦了解到他“出尔反尔”背后的真相,我们就不会笼统地责备他“言而无信”,而是能帮助他打开心结,知道他是否真的受到了伤害,以及放弃原先的目标对不对。

本文授权PCkids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用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哭泣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不简单的猪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