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妇女由于月经、妊娠、分娩、哺乳、避孕等多种原因,成为贫血高发的特殊人群。缺铁性贫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孕妇贫血易发生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母亲贫血,其胎儿肝脏贮存的铁量少,婴儿出生易发生贫血。

缺铁性贫血易致孕产妇死亡

缺铁性贫血易致孕产妇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孕妇血红蛋白<11克/分升为贫血,未孕妇女血红蛋白<12克/分升为贫血。

  资料表明我国约1/3的未孕未哺乳妇女贫血,而哺乳及孕妇近一半贫血。我国育龄妇女的贫血情况是比较突出的,哺乳母亲及孕妇的贫血情况较未孕未哺乳妇女更为严重。孕妇贫血患病率与孕周关系密切。城市孕妇13周前贫血患病率为16。4%,孕28-37周为高峰,贫血患病率41。4%,但孕37周下降为32%。资料提示,孕妇妊娠13周后,尤28周后要增加铁剂的补充,矫治孕妇贫血。

  孕妇贫血随孕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随孕周增加,血液容量增加,血液相对稀释;

  (2)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对铁的需要量增加,母亲铁营养相对不足,而致贫血。铁缺乏是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

  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呢?

  (1)对于铁缺乏造成的贫血,工业化国家长期以来采用食物强化铁剂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推行食物强化铁剂解决妇女及儿童贫血,常用与强化铁剂的食物有面粉、玉米粉、酱油、糖、盐等。我国现正实施酱油中强化铁剂预防贫血。

  (2)改善饮食,吃富含铁的食物。动物性食物中肝脏、血豆腐及肉类中铁的含量高、吸收好。蛋黄中也含有铁,蔬菜中铁的含量较低,吸收差,但新鲜绿色蔬菜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叶酸参与红血球的生成,叶酸缺乏造成大细胞贫血,也可引起混合性贫血。因此饮食中既要食入一定量的肉类、肝脏、血豆腐;也要食用新鲜蔬菜。肝脏中既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A,也有较丰富的叶酸,维生素A对铁的吸收及利用也有帮助。每周吃一次肝对预防贫血是十分有好处的。

  (3)对于中度以上贫血,口服铁剂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孕期贫血除服铁剂以外,服用小剂量的叶酸(每日400ug)。孕妇服用小剂量叶酸不仅有利于预防贫血,还有利于预防先天性神经管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但叶酸剂量不要大。

  妇女贫血除铁营养不足外,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内膜出血、子宫内置节育器、多次妊娠、多次流产等因素有关;慢性肠炎及消化吸收不良、疟疾、肠寄生虫感染(蛔虫、钩虫、绦虫)及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也是造成贫血的原因,以上疾病除营养补充外,必须要到医院诊治。

  家庭生活中往往是这样,父母竭尽所能来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却很少意识到,孩子的生长发育与母亲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令人忧虑的是,据最新调查表明,我国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状况严重,其中约1/3未孕未哺乳妇女贫血,近一半孕妇及哺乳妇女贫血,她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性缺乏病。育龄妇女贫血率是反映妇女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育龄妇女由于月经、妊娠、分娩、哺乳、避孕等多种原因,成为贫血高发的特殊人群。育龄妇女,尤其孕妇贫血将影响自身健康,如易疲劳,体力下降,严重时还会发生贫血性心脏病等。研究证实,缺铁性贫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孕产妇的死亡40%与贫血有关。

  孕妇贫血易导致早产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母体贫血还可直接导致其胎儿肝脏贮存的铁量不足,使婴儿易发生贫血,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因此,育龄妇女贫血,尤其孕妇贫血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及《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均将增加妇女营养、减少孕妇贫血作为发展战略目标之一。

  1998年以前,我国一直未进行过育龄妇女的全国性调查。为了解中国育龄妇女及孕妇贫血情况,1998年,卫生部委托首都儿科研究所与11省妇幼保健院开展了育龄妇女贫血情况调查,共抽取11个省44个市县,用统一配置的血红蛋白分析仪及试剂进行检测。共调查15~49岁育龄妇女19185人,其中未孕未哺乳妇女12535人,哺乳妇女1474人,孕妇5176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孕妇血红蛋白<11克/公升为贫血,未孕妇女血红蛋白<12克/公升为贫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如下:未孕未哺乳妇女为35。6%(城市26。6%,农村37。7%);哺乳妇女47。6%(城市43。9%,农村484%);孕妇42。1%(城市35。5%,农村43。6%)。全国育龄妇女血红蛋白平均值如下:未孕未哺乳妇女为12。5克/分升(城市12。7克,农村12。2克),哺乳妇女12。1克/公升(城市12。5克,农村115),孕妇11。4克/分升(城市11。6克,农村11。1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