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家长们可能会疑惑,什么是“圈养”,什么又是“散养”呢?

  什么是圈养?

  首先,家就是第一个圈,从小就给他灌输只有出人头地才是好的、对的。严格要求,不惜血本,不论家境如何,家长们都尽力让孩子去最好的幼儿园,美名其曰:要赢在起跑线上。

  学校是第二个圈,上了小学孩子的苦难就开始了,考试至少要求95分,要努力拿100分,成绩要前5名,努力拿第一。家长们为了达到目标恩威并施,先恐吓,要努力,不努力就打不好基础,就会赶不上别人,就考不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总之,不努力一辈子就完了。

  除了家庭、学校还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和动物的圈养不同之处就在于,动物被圈在一个圈里,而孩子是被以爱的名义不断地从一个圈转到另一个圈。

1

  什么是散养?

  散养是让孩子不受世俗是非、成败、对错、善恶观念的束缚,让他亲身去感受、去思考、去选择,有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1

  人生一辈子学到全部知识不过三种,即戒、定、慧。戒,有所不为;定,有所为;慧,为所欲为。戒与定多了,慧自然就少了。

  大部分的中国家长对于孩子,仍然还是用中国所固有的那一套“不打不成材”的教育理念,试图用更多的“戒”和“定”让孩子按自己的规划来成长,却很大程度了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展现在中国孩子身上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往往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在学校成绩好,出了社会,创造力却非常不足。

  与国外家长放手让孩子主动去玩耍、思考、判断和学习相比,或许他们的考试成绩并不尽人意,但他们潜伏内在的创造力会让他们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大放异彩。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习惯于模仿别人,却不善于创造新的事物。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必须不断的接受知识、经验等等,对于我们的“新思维、新想法”,大都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被扼杀在摇篮里,久而久之,我们的思想可能也就被固定在一个圈里,根深蒂固。

  当然,散养不意味着不管,只是管的方法不同。散养的孩子,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他有权选择,家长承认他的所作所为总是合理的。家长只是他的支持者,他的台阶,他翅膀底下的风。

  而圈养的孩子,家长是孩子的主宰,是孩子翅膀上的黄金,孩子只是他的从属品。

  但圈养对家长的要求非常的高(现实的情况是家长的素质确实达不到要求),要管的事太多,家长非常的累,也许还要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散养的家长省心,孩子快乐,可谓省心省钱,为什么还是那么多家长喜欢圈养?

  因为家长认为孩子不具有自制力,从而缺乏对孩子的信任而不敢放弃控制。

  为何缺乏信任?因为心存恐惧。

  家长经常说孩子的辨别能力差,不管会学坏,所以“管理”就理所当然的了。

  那么,孩子辨别能力真的很差吗?

  肯定不是,任何人都会为自己作最好的选择。孩子也不例外。我们总是不给机会让孩子去独立的思考,而是不断地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其实如果我们让孩子自己独立的空间去思考,他们可能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想法。

  “我们剥夺了他们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生活的机会”,波士顿学院教授彼得.格雷写道。他提出,这加大了“他们感到焦虑、抑郁,及其他各种精神障碍的可能性”,这些精神障碍的发病率近几十年急剧提高,在他看来,孩子们在没有成年人的监督的情况下在外玩耍,尽管有危险,但却是学习控制愤怒和恐惧等强烈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等的好方式。

  这一想法也在日本的一家幼儿园得到体现,它被称为是“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幼儿园”。在这里,没有一间间的教室,整个幼儿园是一个圆圈式的建筑,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跑跳,没有人限制他们,当然会有老师适时地引导孩子们,这家幼儿园的负责人说道,“孩子们跑跑跳跳虽然存在危险,但是我们不可能一辈子看着他们不受伤,受伤是正常的成长过程,而在这其中,孩子学到的更多,如何互相帮助,如何与人交往……”这些孩子们往往运动能力和创造力都要相比同龄的孩子更强。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发现孩子的特长,启发他如何加强与运用,发现不足及时创造条件并引导他去弥补,而不是把自己的一点点成功经验,甚至是道听途说的破烂理论奉为真理,强迫孩子去做。

  我们身边的孩子真的属于我们吗?

  其实,每个孩子只是借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是属于自己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的存在是帮助和陪伴他们一起成长,而非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分身,强迫他们去达到我们所未达到的目标,完成我们所寄托在他们身上的梦想。

  最后,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放开手中绑住孩子的绳索,还他们一个健全、自由、快乐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人生画卷。独一无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