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小患者的父母在涉及到健康和治病的问题时都能够理解系统化的方法。但是,他们却容易受到在医学界和社会上流行的错误观点的影响。

  最为普遍的谬误表现在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其外表症候时,如果出现明显的症候,表明孩子病了需要治疗,而治疗就往往仅限于消除这种病症。而医学实践证明,表面上的病症往往不能显示疾病发生的真正原因。例如,现在流行的食物变态反应在皮肤上的表面症候是发红、发痒、脱皮。医生通常是用当地疗法并配合使用抗组胺药物。做过变态反应特别试验后就会告知家长:为避免类似的变态反应,只能让孩子吃不放盐的水煮土豆,最好在家里不要呼吸带灰尘的空气,此外还要远离家养宠物,把所有的毯子、床罩、绒毛褥子都收拾起来,窗户要糊严实,春秋季节也不要出门……不管诸如此类的清规戒律有多么烦琐,许多家长因担心孩子的病况也都不折不扣地照办。但是据临床统计,采取这些措施后65%的小患者没有根本性好转,变态反应可能有些减轻,但随后又会复发。原因就是,上述的措施根本算不上是治疗。控制饮食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是避免激发疾病的一种方法,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产生新问题――孩子成长发育要消耗能量,却得不到及时的营养补充。抗组胺药物可以减轻变态反应,却不能有效抵抗这种反应及其诱因;各地使用的湿敷法虽然有效,但效期有限,它与上述措施一样只能减轻症状,而不能去病根,这样一来,病情就会继续发展或者复发,出现同样或者其它的症状。

  假如孩子没感觉疼痛

  把病症作为判断儿童是否生病的唯一根据会导致家长产生这样的谬误,即若无明显症状,就是没病,也就不用治疗。这样,如果按照病症成功地消除了表面症状,孩子的家长就会在旧病复发前感到心安理得。家庭主妇给家具除尘、给房间通风、擦窗户和地板,其目的就是让住所透气,保持住所的"卫生健康";男人们经常给自己的汽车做技术检测,目的是为了让汽车奔腾不息而不至于"抛锚"。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不会怀疑自己这些行为的正确性。而人的身体却要复杂得多:如人体内脏器官的紊乱会导致人体内部系统失调,但却不疼痛,这样自己也没有感觉。比方说人的胰腺上出现病变,例如胰腺囊肿等根本不会传送疼痛信号。但是由于胰腺功能失调会导致孩子拉稀,粪便中会检查出未消化的脂肪,孩子越来越瘦。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破坏新陈代谢,从而可能导致糖尿病、拌有痰和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这类患儿肯定会出现其它病症――如瘙痒或其它皮肤症状。在此情形下,只有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借助于血液的生化分析和超声波诊断确诊为胰腺渐进性缺乏。

  现代化的仪器并非灵丹妙药

  另一个常见的谬误也令孩子的家长在医疗仪器目前诚惶诚恐:越是弄不懂的检查也越显得高深莫测,对其信任度也就越高。医疗技术设备推广方面的长足进步正逐步转化为医学成果。上述仪器的"眼睛"确实能够看见很多东西,但是分门别类的检查方法中每一种的结论,罗列起来只是一叠叠纸张、数字和图表,其中的含义尚待研究人员去分析。仪器起到的只是辅助性功能,进行临床系统性分析才是医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同时,每一项检查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因此广泛普及的医疗仪器及其手段往往只能检测出粗略的变化,而病变的因素却在检测仪器的视线之外。此外,并非所有的检查都适合给小儿做。

  上述种种谬误导致的后果是,在疾病侵入期间,由于没有明显的症候父母根本就无法察觉孩子生病了。因此,在孩子学龄前阶段往往就诊断出已患有慢性病。例如,最近对某小学的一年级即将结业的学生进行体检时,发现有高达48%的学生有

  各种慢性病的征兆。然而奇怪的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有抱病的表示。诊断出11%的学生脊椎有不同程度的结构性弯曲;另有8%的学生外表衰弱,显示内部肌体有疾病侵入。他们同样是没有任何诉说抱病的迹象,因为在他们这样的年龄只有非常严重的脊柱变形才会有痛感。对疾病毫无疑心的孩子父母们过得心安理得。与他们交谈时才发现,他们也曾发觉自己的孩子无缘无故地出现过度疲劳症,经常感冒,也有一些轻微的病症,但家长们都没在意。

  有必要了解,由于孩子高度的可塑性、适应性和快速的组织恢复能力,他们难以及时感觉到身体出了毛病,因此对正在形成之中的病态现象大人必须主动积极地进行识别。如果幼儿不会诉说,比如还不会说话,那么他们身体不适的第一个征兆就是啼哭、发脾气、厌食。当然收集有关哺乳期幼儿的健康信息比收集大龄儿童的要困难得多。为解决这一难题有必要掌握一点遗传学方面的知识。因为出生不久的幼儿其慢性病往往具有遗传特征,而小儿的遗传潜能仅来源于父母亲,因此答案就不难找到――为了弄清小儿患了什么病,需要详细地研究孩子父母亲的身体状况。比如,研究父母眼睛虹膜意义重大,由此可以获得家族遗传基因宽度以及孩子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疾病可能性的有关信息,也可以解释已患疾病的原因。但是学术实践中发展遗传学也会出现误区。有些父母亲感到奇怪:我们都很健康,孩子的病跟遗传有什么关系?还有这样的现象,妈妈患的是一种病,爸爸患的是另外一种病,而孩子的病与他们俩的病都无相似之处。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不是父母亲病痛本身直接代代遗传,而是他们的身体中某些不良器官、生理机制及代谢作用被特定方式破坏的倾向,这些因素的总和导致孩子出现不一定类似于父母亲的疾病。想弄清孩子具体病况的产生原因,只有详细而有针对性地考察各种各样因素,从而有助于揭示以疾病形式表现出来的基因缺陷。

  父母也能有所作为

  对孩子的父母亲来说,最主要的是能够尽早地获得有关孩子的最详细信息,有疾病困扰的父母更应如此。这样做的理由在于为了不让婴幼儿无比珍贵的岁月白白地流逝:因为人体只有在出生的最初几年才拥有这种可再生组织的强大功能,过了这个阶段该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在此阶段努力修复好这些源于父母遗传的不完善器官,我们就能够完全摆脱这种非正常生理过程的恶性循环――例如轻微的慢性支气管炎转化成支气管性气喘;慢性鼻咽水肿变成复杂的上颌窦炎;更有甚之,胆囊炎发展到胆结石。医学实践也一再证明,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同疾病的斗争中赢得时间。

儿童常胸透受辐射可致癌  为什么初入园的孩子易生病  静脉阿齐红霉素用量的标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