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出生后,经历了婴儿、孩童、少年、青年以至充分成长的各个阶段,这完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就算已经长大成人,仍需每天学习。可以说,整个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家长须谨记:无论孩子做什么顽皮或者不合常理的事,他都是在学习而已,过程中让家长动气、失望、烦恼,以至于焦虑、绝望,都不是孩子的本意。每个人的大脑操控身体做出所有事情:思考、说话、行为、习惯等,每个人都是同一个模式;大脑更在操控着一个人与其他人、事、物相处,相配合的所有可能性。出生的时候这些完全欠缺,成年后则拥有足够的这些能力(至少家长希望这样),这个过程绝对不是偶然碰巧因机缘而培养出来的,遗传基因早已编好了有关的“软件程序”,并非孩子自由选择产生的。其实很多这样的“天然”活动都对孩子有很多很大很重要的意义,现代人往往自以为比老天更聪明而“人工”地替代了,这往往产生了坏的效果。我试举几个例子:

  1. 过早让孩子站立行走

  一个婴儿从爬行到站立行走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右手右腿、左手左腿的姿势,这个姿势让婴儿掌握用手脚推动自己前移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姿势不能让婴儿保持眼睛前望,因而不能专注事物(你可以在地上如此爬行体验一下)。这个阶段的主要学习意义在于训练出运用手脚移动身体的能力。第二个阶段是右手左腿、左手右腿的姿势,这个姿势让婴儿能够专注于吸引他的事物,并且能爬行过去接触这事物。这个姿势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发展出理解事物意义的脑神经网络!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中间有约1亿个神经元(脑神经细胞)连接着。每次的左手爬行动作,都激活了右脑半球,同时右腿爬行动作激活了左脑半球,因此连接左右脑的1亿个神经元便有了活动。脑的能力因多用而增长,这阶段的爬行让左右脑的连接功能发展得更好。大家都知道,左脑辨认文字、事物,右脑掌管意义、感觉,左右脑连接功能的增强,对孩子有怎样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婴儿时期爬行阶段没有完成就被“人工”地帮助站立走路的孩子,再过数年上学学习时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例如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会生字、容易忘记生字和看过的课文、对文章或说话的理解能力低等。这样又衍生出学习成绩欠佳、厌恶学习、自信不足等问题。

  孩子需要多长时间的爬行才是足够的?没有标准的答案。孩子脑里的“软件程序”自会安排,爬够了,孩子很快就能站立行走。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不要把你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较,每个孩子的需要都不一样。

  2. 孩子的顽皮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顽皮而烦恼,觉得孩子不受教、东搞搞西搞搞、不能安静下来、总是闯祸,很失礼、很烦心。一些家长更会对这样的小孩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因为孩子脑里预先编好的“软件程序”操控了他,孩子是无法安静下来的,但是听到妈妈这样说,孩子不是总怀着一份担心生活,就是学会不把妈妈的话放在心里。久而久之,妈妈的话对孩子变得没多少分量了。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就算有差距也不超过1%。因此,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并不是因为神经元的数量比别人多,而是取决于神经元连接网络的稠密程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的数量)。这些网络如何增加呢?每次有新的(以前从未接收过的)感官或者心理上的刺激出现,就会形成新的连接网络,这可以是一声斥责、一个声音、一次闪光、一份压力或冷热的感觉,只要是以前没有过的经验,都会产生新的连接网络。教导一个孩子做什么事,例如如何拿起一个水杯喝水,一个我们称之为乖孩子的小孩会按照家长的指示正确做出第一次(产生了新的网络),以后的9次都是那么“乖”地重复这个做法,得到家长的夸奖;而一个“顽皮”的孩子则由第二次开始次次不同,搞花样,10次过程中4次把水打翻了,更有两次摔破了杯子,受到家长的责骂。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想炫耀、出风头、引人注意,其实孩子是利用这个过程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乖”孩子重复10次同一行为只有一个网络,而“顽皮”孩子因为次次不同而发展出更多的网络。所以聪明的孩子总是多花样,而多花样又使他变得更聪明。要孩子乖乖地坐在那里等待新的刺激出现,他学习和增加连接网络的机会太少了,所以孩子会“主动出击”;坐不稳、对什么都好奇,同时专注能力低,什么东西不一会儿他就厌烦了。其实,太专注便学得不够多、不够快了。所以,孩子的顽皮可以说是孩子发展神经网络、让自己变得更聪明的途径。若顽皮的孩子得到父母正确的引导,更有系统性和建设性地“顽皮”,例如引导孩子把好奇心放在科学、运动、实用性的技巧技能方面,孩子的成长就会更好。但是,须记住两点:

  第一,引导的方向不得减少孩子的动力释放可能性,若减少了他便会感到无趣而放弃。

  第二,必须容许孩子保留部分时间可以“自由发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