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妈妈谈育儿 不花钱的个性投资

全世界的中国父母都犯一个病——“望子成龙”综合征。可是,在教育孩子的投资上,是不是也有“误区”?

显然,这第一个误区,就是投资取向的单一化。

只要是对孩子智力培养有好处的,你看吧,家长们趋之若鹜,唯恐落在别人后面,说来说去,还是怕最后挤不上那座通向大学的独木桥。

有谁听说过某家长把这自己的财力、精力单一化地投向孩子的个性发展的?可能没有。有的家长也许想往这方面投一点资,但是往哪儿投,怎么投呢?好像有钱没处花似的。

其实,个性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不着花钱,但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这里举几个不用花钱就能培养孩子个性的例子:

一、给孩子讲故事,每天讲一个。

故事要选择有教育意义、又生动有趣的,只要一说讲故事,没有一个孩子不爱听的。像《安徒生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国历史故事》之类,我们小时候不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吗?从这些故事中,孩子懂得了是和非,懂得了什么是勤劳和懒惰,懂得了正义和邪恶,懂得了诚实和谎言,懂得了善良和同情。你尽管滔滔不绝地给孩子讲吧,讲得越多,好处越大,不光对孩子德育有好处,对他们的语言发展、理解能力的发展也很有好处。小时候听过很多故事,也能讲出很多故事的孩子,上小学以后很可能是语文学习不费劲的孩子,也很可能是那种懂事早、成熟早的孩子。

二、教孩子干家务活。

这是现在的大多数家长最不愿意做的。我出国时,一到周末,就能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们跟着爸爸妈妈干活,用割草机割草,擦汽车,整修花木,刷房子。甚至一些七、八岁的孩子,就在自家的“后院甩卖”中,跟父母一起向人们兜售用过的旧东西,还很内行地跟来人“侃价儿”。在这些劳动和“家庭贸易”活动中,孩子学会了干活,学会了勤俭节约,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与人交往,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和别人合作,也密切了亲子关系,好处真是数不过来。但是我们中国的父母们自作聪明,觉得让孩子干活是屈着了孩子,耽误了孩子,这真是一种“傻冒儿”观念。

教孩子干活其实并不简单,你得手把手地教,你得有耐心,不能着急,你得肯花时间,不怕孩子开始时干得不象样,你得专门地花时间教他,不能让孩子顺便地跟着自己干,否则你肯定会嫌孩子碍手碍脚,耽误了功夫。你要缺乏耐心,最后的结局十有八九是“去,去,去!别在这儿瞎弄了!”把孩子哄走了事。

我现在能包一手好饺子,那本事全是上小学和初中时母亲教会的,从揉面、揪斤儿、擀皮儿、和馅儿,到包出像模像样儿的饺子,哪一道工序都有要领,不耐心教哪能学会?可是这“童子功”到底使自己终生收益。1994年在荷兰当访问学者时,有一次到荷兰教授家给他们包饺子,教授夫人见我擀皮儿飞快,擀得又圆又匀称,大声疾呼地叫所有的家人来参观,那阵势真像是一帮老外在看中国的杂技表演。待饺子煮熟,他们一边吃,一边交口称赞。还问:“你跟谁学的?”我不无自豪地说:“跟我妈妈。”那半年中,同楼层住的中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法国人、挪威人,没有一个人没吃过我包的饺子的。

可惜我儿子现在已经上了大学还不会包饺子。前不久我开始教他,还把自己在国外的经历“侃”给他听,这一下他来了积极性,很快就学会了擀皮儿,虽然开始时慢点儿,但总算是有个开端吧。

    相关阅读:    李嘉诚教子之道     阿凡提教子的故事     杨澜:幸福的“智慧妈妈”

三、带孩子出门远足,爬山,到郊区野游,参观农民家。

这是一种独特的家庭旅游,不同于参加一切安排好了的旅游团。如果孩子已经上了初中,就让他一起骑车去,不要乘汽车。全家人一路上说说笑笑,到地方一块儿野餐,给孩子讲讲自己过去插队、受苦受难的经历,讲讲中国还有人在受穷,让他们自身感受一下农民喝的井水,用的土茅坑。这种活动中,全家人的情绪得到放松,孩子欣赏了大自然的景色风光,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跟着大人在这种“节俭”的旅游中知道了旅游也可以不用花什么钱,凑合凑合就能吃饱肚子,精神上却获益非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