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无论是对孩子身体所需的营养还是心理的教育,都需要有专业的学习。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著名的《家庭教育》一书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小孩子实在难养得很!”
有时候,你不晓得他应当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有时候你不晓得他为什么哭,为什么不肯吃!有时候,你不晓得他为什么生病,为什么变得这样瘦弱!
在列举种种不易之后,作者马上又写道:
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是难教得很!有时候,他非常倔犟,你不晓得骂他好呢,还是打他好;让他去强霸好呢,还是去抑制他好……
确实,抚养孩子需要学习,教育孩子更要学习。我从事儿童心理学的教育和研究已有30年之久,但是近些年看到日新月异的研究成果,常常不得不感叹自己对孩子了解得有限。例如,2010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出版了一本轰动美国的科普书籍《哲学宝宝》(The Philosophical Baby)。它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一系列最新的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这本书之所以产生轰动效应,是因为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不得不重新认识孩子的能力。作者用了哲学宝宝为题目来形容婴儿思维之复杂。例如,高普尼克和她的学生发现一岁半的孩子已经能够很好地思考别人在思考什么。类似的研究发现不仅对传统的儿童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也让我们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有了崭新的认识。类似这样的发现为我们教育孩子都提出了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父母,我们所能学的育儿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祖先。这些新的科学知识一方面需要我们有更加好学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学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际指导。
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还离不开谦卑的学习态度。
我们说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我们同样要有谦卑的态度。我曾经遇到一些拥有理工科高学位的父母,虽然在家庭教育和子女教育中他们遇到很多问题,但是要帮助和改变他们特别困难,因为他们对教育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偏见使他们很难先聆听别人的意见。他们非常崇尚他们所学的自然科学(理科),认为这才是唯一的真正学问,其他的文科包括教育只是耍耍嘴皮子的事情。
这样的现象不仅和这些家长的个性有关,还和特定的中国历史背景有关。这些父母往往成长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最缺乏的是能直接帮助生产力发展的理工科人才。那时流行的一个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了高中最优秀的学生报考理工科,成绩稍差的报考文科,连文科也读得吃力的,只能报考外语专业。所以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父母在潜意识里常常重理轻文。他们对理科专业的骄傲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人类的教育和伦理并不比任何自然界的问题简单。它不仅需要用理性的逻辑去思考,更需要用真诚的内心来感受。康德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段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即使我们对自然和人文的认识不能达到在宗教高度的统一,至少要对二者有同样的尊重。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还是遇到很多非常谦卑也愿意学习的父母。但是由于缺乏父母教育资源,常常得不到这方面系统科学的指导。
回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