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礼老师不回礼 专家称莫让礼貌教育成形式

  宁波江北实验中学进行了一项礼仪活动,每天让学生在校门口披挂彩带,给每个开车进出校门的老师弯腰鞠躬。可是面对学生的行礼,老师却没有给予学生一个回礼,风一般地擦肩而过,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不被尊重的一种失落。

  面对学校的此种行为,家长们纷纷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的鞠躬行礼恐怕更多的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应付,这样的礼仪活动徒有形式,没有意义。也有家长表示,早上的时间这么宝贵,不用来读书,却做这种“行礼不讨好”的事情,太浪费。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投之桃李,报之琼瑶。老师是礼貌教育的示范者,在要求学生在校门前给老师行礼,进行礼貌活动体验与教育时,自己首先要礼貌地回礼。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对人有礼貌,可以收获别人对自己的赞许。这是一种美的心灵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学生就会变得乐意对别人有礼貌。

  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上来说,此学校的行为无可厚非,家长盲目认为浪费时间的说法也忽视了礼貌教育在孩子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但是,礼貌是一种相互的行为,不能以“师威”来藐视孩子的尊敬之情,我们还是希望部分老师能调整自己的不当举动,让这场“礼貌教育”更彻底一些!

  让孩子学会懂礼貌

  礼貌待人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人们个人修养的显现。相比较其他规范来说,礼貌的约束性要小些,但是,如果缺少了礼貌,一个人会被别人视为缺乏修养而受到排斥,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自己也得不到丝毫的好处。

  教育孩子文明礼貌是做人处事的起点。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却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自由的社会,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也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文明礼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证”,是孩子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孩子的文明礼仪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很难了。只要家长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就一定能够培养出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一、父母要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懂礼貌,应从家长自身做起。因为孩子的礼貌语言、礼貌行为都是来自对成人的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感染和熏陶着孩子。如果家长平常都不用“礼貌”去要求自己的言行,反而告诉孩子要讲礼貌,这确实有点强人所难。父母良好的礼仪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就能够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所以,父母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榜样。

  二、教孩子待客之道。

  生活中,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打扰来访的客人,一般都会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这样做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静,但是却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而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也伤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

  每个家庭都会有客人来。父母要试着让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礼貌待客。

  三、不要强迫孩子打招呼。

  不要认为孩子小,就能够掌握在父母的手里,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的思维空间。现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礼貌的时候总会强迫孩子讲礼貌,比如有客人来家里,孩子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不与人打招呼,家长非得把孩子拉出来跟客人问好。结果,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孩子不愿意与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这时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导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实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等到孩子平静了以后,再告诉他:“这是应有的礼貌,你去别人的家里,也希望他能够热情欢迎你呀。”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或许能够帮助他理解。

  四、教孩子遵守社会公德。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社会上对个别孩子缺少文明礼貌行为的责怪声,在一些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随手乱扔废弃物,买东西交款不排队,上公共汽车乱挤等不良行为,真是屡见不鲜。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父母有责任教自己的孩子学习一些社会公共礼仪。父母带孩子到公共场合时,可引导孩子学会与人礼貌交往,比如,不要大声喧哗;买东西要排队,不插队,不乱挤;乘车时遇到老弱病残人士以及孕妇和抱小孩的人,要学会主动让座;无意中做了冒犯别人的动作,要及时主动道歉。

  孩子讲礼貌是在家长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家长和邻里的关系、对于长辈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都是孩子学习礼貌的范本,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好榜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