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中,需要建立一些基本规则,适度的惩罚可以帮助他明确规则,从而促进成长。但是,如果惩罚的方式把握不当,非但起不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甚至成为家长的暴力行为。

  因此,我们就要谈一谈关于惩罚的问题了。

  什么情况下可以惩罚?

  通常意义上的惩罚是指做错了事情,而受到责骂、体罚等不同方式的处罚。在人本心理学看来:你是自由选择的,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的,前提是不损及他人利益。假如宝宝经常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那惩罚就是必须的了。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分清宝宝的行为是否确实损害了他人利益。有时候,违背他人内心的期望并不等于就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比如,妈妈需要宝宝安静,让自己能有时间完成一些文字工作,又或者妈妈需要宝宝能够不翻乱家里的东西,这样就不用经常整理,那么,宝宝不安静,或者乱翻东西,是不是损及妈妈利益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如果妈妈的期望是不合理的,相应的利益就不是不可以损害的。要求一个2岁的宝宝很安静地坐在一边半个小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的期待,已经压抑了宝宝的本性,是不合理的期待。

  如果宝宝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玩耍或做事,而给妈妈造成了一些麻烦,妈妈就没有必要去惩罚宝宝。这样的情形下宝宝被妈妈惩罚,其实就是妈妈对宝宝实施暴力了。

  怎样惩罚比较好

  怎样让宝宝建立起基本的规则,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对于3岁以内的宝宝来说,惩罚是没有道德性质的,惩罚的目的只是让宝宝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明确一个边界。因为儿童道德感的建立开始于3岁之后,到5岁左右才会有羞耻感、内疚感等道德情绪的体验。

  3岁以前的惩罚用打屁股的方式可能多一些,这样的肉体惩罚可以让宝宝感受到疼痛,从而避免一些事情和行为的重复发生。这类似于训练动物的方式,类似条件反射。

  比如,小宝宝在一岁多的时候,开始探索一些新鲜的事物,这时候,有些危险的物品也会被他们纳入探索的范围。电插座、刀、火等。这些物品都会给宝宝带去危险。假如在一开始宝宝去碰的时候,就直接让他感受到疼痛,将来他就不会再一味地去触碰了。当豆子要去摸电插座的时候,你告诉他那里危险是没用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他的手背上,或者屁股上打一下,让他知道疼痛,这样,他下次就不会去碰了。当然,在惩罚的时候,态度很重要,严肃和严厉的惩罚才是有效的。

  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更容易让宝宝接受,而不伤害宝宝的自尊和安全感呢?我个人比较赞同使用暂停的方式,比如停掉宝宝喜欢的游戏、爱吃的零食,或者告诉他/她:因为你做错事,妈妈会有1个小时不理你。游戏、零食以及妈妈的反应都是宝宝在意的东西,都是带给他满足的体验,暂停这种体验对宝宝来说就是一种惩罚。这种惩罚使宝宝将错误与不愉快的体验建立起联系,不再去犯错,从而记住规则。

相关文章